日前,山东临沂矿坑中有两条大鱼在水面活动时被游客刚好拍到,根据周围参照物的对比来看,这两条大鱼的体重约在150斤以上,估计年龄已有几十岁。
对这两条大鱼的身份,网友呼声最高的是哲罗鲑,和传闻中的“喀纳斯湖水怪”是同一种鱼,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淡水中只有中华鲟才能长这么大,还有人认为这是巨型青鱼,野生青鱼最大也能长到1~2m,体重可达100~200斤。其他的猜测还有鳄雀鳝、巨型鲢鳙、草鱼、大鲶鱼等等。
喀纳斯湖
不过,最让网友们疑惑的还是大鱼的来源:该矿坑水源相对封闭,地势四周高中部低,就像一个漏斗状的水潭,为什么会“凭空出现”上百斤的大鱼呢?矿坑里的大鱼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鱼卵自然孵化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人迹罕至的沙漠绿洲,还是常年废弃的野塘、水坑,亦或高山上与世隔绝的天池,只要生态条件适宜,几乎都能发现鱼类的身影。
这些鱼类的来源无非就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鱼卵的自然孵化,还有一种就是人为从外界带入。其中,鱼卵的孵化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根据孵化特征可将鱼卵分成漂流性卵、浮性卵以及沉性卵,不同类型的鱼卵所适应的孵化环境也不一样。比如:漂流性卵的孵化条件是水温高于18℃,20~25℃为最适水温;水体流量充沛,流速快,使鱼卵维持在水体上层;孵化过程中溶氧含量不能过低。
如果自然界中不存在适宜的孵化环境,鱼卵胚胎的发育进程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大量死亡。不过,也有一些鱼卵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降低新陈代谢,长期维持生理活性,这类鱼卵叫做休眠鱼卵。农村老人常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休眠的鱼卵虽然难以存活上万年,但也不至于脆弱到“脱水即死”,只要条件合适,鱼卵也能休眠数年之久。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科学依据。从生理特征来看,鱼卵的形状千奇百怪,内外结构高度特化,除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外,卵粒最外层还有一层卵膜,具有弹性,有的卵膜还特化形成了角质丝、卵囊的保护性结构。鱼卵的内部含有卵黄,可为胚胎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很多真骨鱼的卵黄中还含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油球,既能增加浮力,又能储存养料,有利于提高鱼卵的生存能力。
鱼卵的特化结构为内部的胚胎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延长了鱼卵的生存寿命。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鱼类产出的卵能在潮湿的土壤或池塘的淤泥中存活将近10年,也就是说,10年内只要环境适宜,随时都能孵化。只不过恶劣环境持续的时间越长,鱼卵自然孵化的成功率也就越低。
如果山东临沂废弃矿坑中的大鱼是由鱼卵自然孵化的,那么鱼卵的来源不大可能是自然遗留,因为该矿坑原本并不蓄水,在过去并不存在鱼类资源,而且矿坑水体也不与江河湖泊等自然水系相通,通过水流输入的可能性很低。排除这一渠道,另一个可能性则是水鸟传播,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
一方面,鲤鱼、鲫鱼、鲂鱼等鱼类的卵膜表面具有粘性,可粘附在水鸟的羽毛、脚蹼上,跟随水鸟进行长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迁徙,到达新的水域后,鱼卵落地生根,顺利孵化出幼鱼。另一方面,很多水鸟具有吞食鱼卵的习性,这一渠道也可能帮助鱼卵传播。
2020年10月,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某些鱼卵的生命力极为强悍,甚至能经受鸟类消化道的腐蚀。研究人员将鲤鱼卵投喂给两组绿头鸭,每组4只,每次投喂约500枚鱼卵。在绿头鸭的排泄物中,研究者共收集到了18枚完善的鱼卵,其中有12枚卵内含活胚胎,最终有3尾幼鱼成功孵化。
美国学者认为,在野外环境下,鱼卵的生理状态更加健康,经过鸟类的消化道后存活的可能性也更高。由此也可以推测,山东矿坑中的大鱼不排除是水鸟传播的结果,但相比之下,这种可能性还是很低。
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人为放养为何不大可能是鱼卵的自然孵化?因为大鱼的长期存活无法脱离生态环境,不但对水质、蓄水空间有一定要求,对食物资源也有很高的要求。
大型鱼类每日摄食量高,一般只出现在鱼类资源丰富、营养关系完善、生态系统复杂的自然水体中。而山东临沂的这座废弃矿坑,水体透明度较高,水生植被稀疏,天然饵料来源少,食物链相对简单。并且,该矿坑目前也只发现了两条大鱼,并没有其他鱼类活动的踪迹,这也不符合自然演化的规律。
在没有其他鱼类作为生物饵料的前提下,矿坑大鱼最有可能的来源就是人为放养。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放养的目的或是为了垂钓,或是为了增殖。从相关案例来看,“矿坑鱼”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规格齐整,鱼种单一。
比如在2022年6月,有钓友反映称,广东某地的露天矿坑中出现了很多“红鳍鲤鱼”,规格普遍在25cm左右,渔获中没有其他杂鱼。这种鱼体型优美,外形神似草鱼和鲤鱼的结合体,在国内也叫南亚野鲮、泰鲮,学名为露斯塔野鲮。在上世纪70~80年代,露斯塔野鲮曾是广东、广西等地的重点放流对象,目前野生种群已广泛分布在珠江流域。按理来说,封闭的矿坑中不应该存在这种外来鱼种,但如果是当地人故意放养,情况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值得一提的是,“人为放养”也能解释大鱼的体型问题。如果是自然孵化的鱼卵,长成1m多长、体重上百斤的大鱼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放生的初始体型就很大,那么长成上百斤的大鱼也不足为奇。当然,具体的生长速度还要取决于鱼的食性、水温以及饵料的丰富度。
以鳙鱼为例,我国学者曾对比了不同地区鳙鱼的生长速度,发现武汉东湖的鳙鱼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拐点的年龄为4.2龄,对应体重为9.01kg。而在水温较低、饵料丰度不佳的五大连池,鳙鱼的年龄生长拐点则推迟到7.61龄,对应的体重也只有5.01kg,生长速度明显更慢。
在自然环境下,鳙鱼的极限体长能超过1m,体重超过100斤,放在国内也算是“鱼中尤物”了。青鱼、草鱼、中华鲟、哲罗鲑也是如此,野生个体均能长到1~2米,其中,中华鲟最大还能长到5米,重达600公斤。至于哲罗鲑,目前有记录的最大个体长2.1米,重105公斤,1943年被捕于俄罗斯的科图伊河。
总结鱼卵的生命力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一些干涸的水塘中,即便没有人投放鱼苗,一场暴雨过后就可能奇迹般地出现各种鱼类,仿佛一个独立演化的小型生态系统。鱼卵在恶劣的环境中休眠,并在适宜的环境中复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叹。
具体到临沂矿坑出现的两条大鱼,自然孵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更大的概率是人为放养所致。对于从矿坑中捕获的大鱼,最好不要轻易食用,矿坑的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但水中可能会溶解铜、镉等有害的重金属物质,为保险起见,还是应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