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业医者首先要过六经辨证这第一关,此关不过,是不能从事中医的。六经辨证过关了,就不会误诊误治,就不至于逆治,弄得变症丛生。如果过了这第一关,即使不能够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精细辨证,但用药思路基本是对的,就不会误治逆治,不至于变症丛生。

这第一关是很好过的,只要看看书,都会总结,都会明白,关键是一看书就明白,一临证就糊涂。俗话说得好:“学会三六九,敢把天下走,遇到疙瘩帐,一点使不上。”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因为缺乏当面传承和从师实践,这固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把书读明白。为什么呢?

如果疾病是如此简单,可以概括地分为这六类,临床上为什么老是对不上号?为什么用药总是无效?为什么总是会误治,即使是伤寒大家?

要想业医,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进入第二关了。第二关是精华的精华,这才是胡希恕老先生讲的辨证的尖端。可惜胡老先生只说个头,就仙逝了。

知道六经八纲之归属,只是刚刚入了中医的门。要想做个明明白白给人看病的中医,就必须过了这第二关。第二关就是辨病。六经八纲只是个大概的归属,离真正的治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哪。第二关是精华的精华,这才是胡希恕老先生讲的辨证的尖端。可惜胡老先生只说个头,就仙逝了。

胡老先生说六经病的六经不是经络学说上的六经,而是指的病位,这在整个伤寒界是振聋发聩的。可惜,他就说了这么多,别的更深的东西,他还没有讲出,就走了。美籍华裔倪海厦先生对此有颇多的阐发,可惜其年不永,对此也没有明确说透。

这一法眼大关节,惜乎没有几人认识,历史上也没有几人认识。这才是整个伤寒论最大的法眼所在。这才是整个伤寒论最大的脉络所在。尤其是金匮要略里面又夹杂了许多新的病因,似乎又超出了伤寒理论解释的能力了,更使人摸不着头脑了。也正是因为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的温病学家对伤寒大放不敬之词,自以为别创一学问。

实际上,六经八纲只是一个疾病的宏观的归属,离微观的辩证辨病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也就是大家为什么在临床上不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进而怀疑伤寒论而困惑不已的原因。

其实,伤寒原文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说过太阳病一定是寒证,阳明病一定是热证,少阳病一定是半寒半热,少阴病一定是阳虚证,太阴病一定是阳虚寒证,厥阴病一定是半寒半热。这么解读都是后人自以为是的解读。

六经辨证学习方法(六经辨证的重要性)(1)

#大家健康超能团# #健康大V创造营# @大家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