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揪着别人的"尾巴"来嘲笑别人,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装聋作哑",这一词语是形容一个人在不愿搭理某人某事时装出来的姿态,含有贬意。学会大肚能容、忘怀得失、装聋作哑、难得糊涂,可就是这么一个带有贬意的"装聋作哑",却往往被看成中国历史上官员在官场中自保的《葵花宝典》。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1)

01

一群青蛙在高塔下玩耍,其中一只青蛙建议:"我们一起爬到塔尖上去玩玩吧。"众青蛙都很赞同,于是它们便呼朋唤友地相伴着往塔上爬。

爬着爬着,有只平时很聪明的青蛙说:"我们这是干嘛呢,又干渴又劳累,费劲爬它有什么用!"

青蛙们都觉得它说得有理,于是一只青蛙停下来了,两只青蛙停下来了,五只、十只,慢慢地,几乎全数青蛙都停下来了。

只剩下一只最小的青蛙还在缓慢地坚持着。它不管众青蛙在下面怎样鼓鼓噪噪地嘲笑,小青蛙就是坚持不停地向着塔尖爬。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2)

过了很长时间,它终于爬到了塔的最高处。这时,所有的青蛙都不再嘲笑它了,而是在内心暗暗佩服。

原来,小青蛙是一个聋子!它根本就听不见众青蛙的任何议论和嘲笑。

小青蛙想要大家一起去见识一下不曾见识过的景色,但是却遭到了非议。如果它真的能够听到其他青蛙的声音的话,那么它还能坚持一路走下去吗?

这个时候我们或许该为小青蛙庆幸,幸好它是个聋子。仔细想想看,只有小青蛙看到了最美的风景,这对于其他的青蛙来说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3)

02

曹爽本来和司马懿同时托孤大臣,但是谁让曹爽姓曹呢?最后,司马懿靠边,曹爽一手遮天。他的手下劝他干脆把司马懿干掉。因为司马懿乃是三朝元老,如果能够不流血,曹爽希望尽量不动刀。

曹爽几次派人去试探司马懿,司马懿都装作又老又病,根本就是一糊涂没用的老人。曹爽信了,放松了警惕。结果,在一次曹爽外出打猎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掌控了京城。

曹爽本来可以携带天子到暂且到别处去,挟天子令诸侯。可是,曹爽根本就是个傻子,还希望司马懿能够放过他。结果,他主动进入城内,接受司马懿的制裁。司马懿自然不会心软,将曹爽势力连根拔起,血洗曹魏宗室。司马家族的根基也在这一战中确立。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4)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九日晚,太祖赵匡胤为避免"陈桥兵变"的重演,以宴请为名,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借着酒劲,解除了帮助他黄袍加身的开国功臣和亲密战友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

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一重要军职。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且生性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诬告构陷,落了个在牢中自杀身亡的结局。

之后,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就由既没有军功,也没有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担任。杨信上任后,不久便突患哑疾,口不能言。好在杨信有个贴身家僮能准确地"翻译"他的哑语,每当杨信入朝奏事或传令军中时,只需他打"哑谜"似的用手比划几下,家僮就能准确地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

如此一来,杨信虽然身患哑疾,却丝毫也不影响他对军队运转自如的掌控。于是,赵匡胤便更加信任杨信了,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哑",影响到他的官职,而且在第二年又授予他节度使一职,再后来,又将殿前司这种更高级的职位也授给了他,终太祖一朝,赵匡胤对杨信的信任始终未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哑"了十一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的"康复"了,并向前来探望他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之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对两朝君王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至此,宋官家才知道,原来杨信是在装哑,是为了避免重蹈其前任覆辙而装哑的。不过,宋朝皇帝对杨信还不错,并没有因此而追究他的"欺君之罪"。

事实上,杨信"装"成功了,不仅"装"来了荣华富贵,也"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杨信是一个装哑成功的典范。不过,这一成功的典范却使正直敢言的精神蒙上了尘埃。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5)

"杯酒释兵权"塑造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也开创了处理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矛盾的全新思路,闪耀着理性和文明的光辉。

如果说宋朝杨信的装哑,是装得"成功",装得"精彩"的话,那么,清代王文韶的装聋,就可以说是装得"圆滑",装得"精明"了。

王文韶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地方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官运亨通,显赫一时。

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清廷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执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文韶意见如何,他莞尔而笑,不作答复。西太后再三追问,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还是笑容可掬,并不开口。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6)

《清史稿》对王文韶的评价是:"文韶历官中外,详练吏职,究识大体,然更事久,明于趋避,亦往往被口语。"

清人何刚德说:王文韶"人极圆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郑逸梅说:"王文韶为人柔和宛转,有琉璃蛋之称。"

《清朝野史大观》记:"京师士大夫艳传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称,盖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者。"很显然,王文韶的装聋,是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也可以这样说,王文韶的装聋,是当时清朝官场圆滑趋避之风的一个缩影。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7)

03

五台山金阁寺的门口挂着一幅对联: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一个人阅历越丰富,就懂得沉默,面对是非总是一笑而过。

他们见识得太多,不会大惊小怪,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在意别人的评头论足。

宋朝宰相吕蒙正,从小家贫,中了进士之后,因为皇帝赏识,没过几年就升任参政。

下朝的时候,有人在背后讥讽他:"一脸寒酸样,也配参政吗?"

他却假装没有听到,头也不回往前走。

身边的同僚愤愤不平,想要回头理论。

他拉住同僚说:"不必理会,他怎么说是他的事,与我又没有什么损伤。"

身边的人为之折服,说他将来必能当宰相。

果然,他后来做到了宰相。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8)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世间有大勇的人,被人侮辱诽谤,也能"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知乎上就有个问答:"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这样说道:

"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一个人的眼界越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多元,越能包容不同,争辩也就越少。

不辩,装聋作哑,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见识多了,明白多了,内心也就不再狭隘,不再偏执。

嘲笑我们的人,大都心无定力、朝三暮四,或者心怀叵测、妒贤嫉能。被这样的人嘲笑,我们应该一笑了之,这是最大的智慧。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妨偶尔"装聋作哑",在他人用语言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装听不到就好,继续走自己的路。他们的几句话伤不到我们,而我们也没有义务为他人的伤害埋单。

如果困难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那么我们就偏不如它所愿,偏偏要迎难而上,当我们战胜这一切的时候,任何的痛苦都会被成功的喜悦所替代,任何的非议都会随风消逝,我们会站在成功的顶端俯视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的成功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也是对伤害我们的人最有力的宣言。

我们应该主动地把他们对我们的嘲笑视为赞赏。因为嘲笑就好像一条狗,如果它不认识你,你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它便会对你吠叫和追赶你。

但是,它认识了你或者你回转头对着它的时候,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摇着尾巴,让你来抚摸。这就说明只要你主动地迎击嘲笑,到头来它反而会为你所融化、克服。

受了伤,感觉到痛,我们就要学着转化,使受到的伤痛以另一种形式发挥应有的力量。

别人伤害我们或许是无心,或许是有意,如果一个人故意伤害我们,那么只能说明他居心叵测,我们如果倒下了,那么正是我们的敌人所期待的反应。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别人的赞叹不能让他更用力,别人的非难不会让他更沮丧。

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只为自己而活。

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

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

佛经有云:"不辩是非,得大自在。"

人生就像水一样,越搅动越浑浊。

停止搅动,才能重回清澈。

不争辩,人就会少去很多的烦恼,活得自在而洒脱。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穿不说穿(人生好境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