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园田自我回归本真)(1)

引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也许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

在久远的魏晋时期,有一位先生,不知其姓字名谁,因其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他就以此为号,称其为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一位性格内相,少言寡语的人,对荣华福贵视若罔闻。日常,他喜欢读书,生性自由,喜爱喝酒。因家里拮据不能保有。有时亲戚摆酒邀请他。每次他都喝得尽兴。

他家中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衣着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瓢里经常空空如也……

故事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定的印象吧?它是出自于魏晋时期陶渊明手笔的《五柳先生传》。故事讲到一半,五柳先生给你留下的印象也许是:

五柳先生是一位白发苍苍,腰弓背驼,步履蹒跚,其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的老人。

可这位老人面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窘况,他的态度却是安贫乐道,自得其乐,自命清高,傲骨铮铮。如果依据前面所讲的故事,这样概括他的性格特点,也未免有些牵强了吧?那我们就来看看“五柳先生”的这首诗:

熟知正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简要的翻译一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年少之时就没有适应于世俗的性致,生性本来就是喜欢在山林中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却错误的陷入了尘世间的仕途罗网,转瞬间远离自己喜爱的田园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了。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樊笼的鸟儿怀恋以往在森林里的悠闲自在,池塘里的鱼儿思念过去在深渊大河里畅游。愿到南边的旷野中开荒种地,固守着自己愚拙的心性回归桑榆田园的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环绕着房宅有方圆十多亩地,还有那数间茅屋草舍。后院的榆柳树茂密成荫遮盖了屋后的房檐,前院种植着排列整齐的桃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迷蒙在远处村落的屋舍隐约可见,屋顶上的飘荡着袅袅炊烟。

遥闻深巷中传来了不时的狗叫声,飞落在桑树上的禽鸡叫声,穿过疏枝桑叶不时地传到耳边。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户和庭院没有世俗烦杂的琐事前来叨扰,室内的安静显得格外地恬淡悠闲。过去久困于官场的樊笼让人失去了自由,到如今总算回归了自由的天地。

赏析诗作: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家庭。他从二十九岁走上了仕途,就任十三年。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彭泽任县令,就任八十几天后,他毅然决定辞官回归田园。此时,他是四十一岁。

这位“五柳先生”自小的天性就是酷爱自由,可在官场上,他领悟到的是欺下媚上,腐败堕落,胡作非为的风气。在《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对于具有天性自由,性格刚毅,品行正直的人来说,很难与封建官僚阶层形成的风气相融合。更何谈自己对于“和平、安宁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我们在《桃花源记》中可以印证他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的理想。

陶渊明十几年的官场经历所体会到的现实,必然与他追求和向往自由、和平、安宁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也正是由于官场腐败堕落的风气与他孤傲性格和远大理想的相互矛盾,使得他做出了辞退官场回归田园自由生活的抉择。

在第一章的前四句中,诗人首先说到的“少无适俗韵”中的“俗韵”,无非是指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投机钻营的社会风气。“少无适”则直言,从小就不会,也不想适合于这种媚俗的风气。

作为一个性格坦诚率直,执意自我的人,其本性就是喜欢淳朴、宁静和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爱丘山”这种无拘无束的放旷自由,自然形成了他性格的基础。

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但他却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无非是告诉我们他在官场是度日如年,十几年的时光就好像是在更长更久远时光中艰难度日。尘世间的低贱眛俗的风气,怎不叫人感到窒息难耐呢?这也充分的体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和与世不合的性格特征。

第二章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作为官宦家庭的子弟,在那个封建社会的时代,步入仕途,是通常的选择。但如今回想起来,那就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腐败的世俗网络,这个网络叫人感到的是不得通达的窒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恋与思”的形象比喻,形象化地说明我辞官回归田园居的原因,是我执着追求和向往自由生活的结果。

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就是我的快乐,这就是我陶醉其中,怡然自得的自由生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与《归园田居•其三》同唱的是一首歌。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这就是我的快乐和自由。即使是辛苦的劳作,我也陶醉其中。亦即“安贫乐道,乐此不疲”的思想境界。

第三章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白描般的描写。以此来显示出房间的主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上的简朴。我的住处虽无豪宅的富丽堂皇,但却有怡心爽目的榆柳,房后有绿荫蔽笼,堂前有桃李花卉的竞艳,淡雅与绚丽交相辉映。

如果说第三章是近景的描绘,那么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是远景,通过远近结合为我们显示出,一幅空旷安详的舒适画卷。“暧暧”显示村落的久远模糊;“依依”表现了炊烟袅袅地缓慢飘升。给人以平静、详和之美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彰显乡村生活平静安宁的和谐氛围。诗人不是单一的写静,而是借狗吠和鸡鸣,来反衬乡村生活和平与安宁意境。这种“以声写静”的妙笔无不令人赞叹!后来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无不体现着五柳先生及诗作精品的魂灵。

最后一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杂尘,亦即为俗尘;“虚室”,亦即为空静之室。堪比刘禹锡之《陋室铭》中的两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意境。

现如今的生活,真是由衷的安宁闲适,既没有无聊的应酬来扰乱心境,又没有公文使自己的身心疲惫,真乃“此是陋室,惟吾德馨!”余之休闲自在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在结构上照应了上文的“羁鸟和池鱼,”多么巧妙的紧密的粘合。这不仅做到了点题,又彰显了作品的主题。

如果我们再接续《五柳先生传》之原文的故事,您看到时:“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在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林海老师以五柳先生的《归园田居•其五》做结束语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致谢您的光顾浏览,还希望您的留言!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园田自我回归本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