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重要的工具,现代人有卫星和航拍可以准确的画出地图,可古人没有他们能画出地图吗?答案肯定是能的,其实中国的古人绘制地图已经有很远的历史了。早在先秦时期《周礼》、《管子》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地图的记载,不过原图失传了。如今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地图是马王堆三号墓中发掘出的三幅西汉时期的古地图,目前修复了两幅即《地形图》、《驻军图》。那么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呢?《史记夏本纪》中描写大禹治水时期测量的情景:左准绳,右规矩,准绳和规矩就是当时所用的测量工具。“准”是测平面的水准器,“绳”是丈量距离的工具,“规”画圆,“矩”画方形和直角。

古代没有航拍的仪器怎么画地图(没卫星航拍设备)(1)

(伏羲女娲图)中拿的两个工具就是规矩,看上去像极了现在的圆规,那时还有一个测量单位是“步”,大约走300步是为一里。《山海经中》中说:禹王派大章和竖亥两人步量领土大小,他们一个沿东西走,一个沿南北走,按走的步数画地图,不过这种方法精确度是很不准的。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用齿轮等机械原理做的测量和确定方位的(记里鼓车)

古代没有航拍的仪器怎么画地图(没卫星航拍设备)(2)

可以更快速的画出地图。运行方式是马匹拉记里鼓车向前行走带动足轮转动,足轮的转动靠一套互相咬合的齿轮传给车上敲鼓的机械人,车有上下两层,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里路木人就会敲鼓一下,而上层人车每行10里敲打铃铛一次。所以古人绘制地图时只要马拉着记里鼓车跑,就可以大概的绘制地图了,因此当时的古人称地图为舆图,舆是车辆车厢的意思。而在西晋出现了一位对当时甚至现在的地图绘制都有巨大贡献的人-裴秀。他对原有制图经验做了总结和归纳,形成了“制图六体”分别是:分率(比例尺)、准望(用于确定地貌、地物彼此之间相互方位关系)、道里(用于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的坡度的起伏)、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在制图六体中比例尺问题是地图绘制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不过怎样把庞大的世界放到纸上呢?裴秀研究了一个新方法--记里画方,这是一种为使地图图形缩小后尺寸正确而使用一种按比例绘出网格的方法。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地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确保一定的准确性。这个方法也被后世沿袭,很多测绘者也首选这个方法。后世比较有名的宋代的《禹迹图》

古代没有航拍的仪器怎么画地图(没卫星航拍设备)(3)

比例尺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这个时期的地图看起来已十分接近现代的地图。几字型的黄河、长江、山东半岛、海南岛都可以轻松辨认出,到了元代著名数学家郭守敬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建立了“海拔”这个概念,对测绘发展有重大意义。万历十年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带来了地图投影和经纬测量等制图方法。而清代在全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和三角测量,使中国地图学有了新发展。你还敢小看古人的智慧吗?

古代没有航拍的仪器怎么画地图(没卫星航拍设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