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
少数情况下,心房电活动为有规律的快速扑动,称为心房扑动(简称为房扑)。
房颤(扑)的临床表现
房颤(扑)发生时,并不是每次心房的电活动都能传导到心室,心室跳动的频率远低于心房率。
房颤(扑)的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患者最先出现早搏,继而出现阵发性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心悸、疲乏、胸部不适、气短。
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持续性房颤患者感觉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易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
有些患者没有其他心脏病,房颤时心跳基本正常,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房颤症状,一般只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
房颤的危害
心率过快引起心慌不适,且因心脏收缩活动失去协调性,每次跳动泵出的血量减少,诱发血压下降、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
心房收缩活动失去规律性,心房内血流紊乱,容易有血栓形成、附着,血栓脱落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可导致体、肺循环栓塞,引起脑梗死、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者外周动脉栓塞,致残、致死率高。
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如果伴有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如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
房颤的药物治疗措施有哪些
房颤患者首选药物治疗,如口服心律平(普罗帕酮)等,以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在此基础上口服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酯抗凝。有脑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必须接受抗凝治疗,即服用抗凝药物。
(1)转复窦性心律药物
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 48 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概率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心律平,450 毫克~600毫克)或氟卡胺(300毫克)顿服;
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可用静脉输注药物转律,如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2)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单独应用的药物。
钠通道阻滞剂有奎尼丁、美西律等。
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
洋地黄(如地高辛)是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胺碘酮,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3) 抗凝药物
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是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以前有过卒中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血管疾病者和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的房颤患者,除了服用房颤治疗药物外,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甚至应该以抗凝治疗为主。常用的有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达比加群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