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句为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此诗为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出现过不少边塞诗人,而王昌龄,在其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王昌龄也以自身说明,七言绝句能够作得多么的成功,因此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1)

公元698年,王昌龄于山西太原出生,王昌龄的家中并非书香门第,不过是贫苦的农村家庭。幼时的王昌龄其实对于诗书并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心中却是有很大抱负的,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王昌龄依旧努力学习,过着一边农耕求生,一边学习的日子,一直坚持到二十三岁。

在其半耕半读到二十三岁时,王昌龄迷上了道学,于是离家前往嵩山,在嵩山隐居学习了三年。而他之所以写出著名的边塞诗,是因为在其二十六岁之时,王昌龄决定弃文从戎,前往西北边塞做起了边塞士兵。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2)

在边塞生活的日子里,王昌龄白日骑着马儿巡视边线,看遍大漠的独特风景,夜间,他便重拾笔墨,伴着幽暗的烛光,写下一首首磅礴的边塞诗。看过王昌龄所作之诗的人,都说他应该参加科考,踏入仕途,于是在他即将30岁时,王昌龄终于踏上赴京赶考之路。

公元727年,王昌龄在科考中高中进士,随后得到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此官职十分低,不过九品官职而已,但尽管如此,王昌龄也尽心尽力在岗位上工作。四年后,王昌龄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个考试放在现在的话,也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于是升任河南汜水县尉。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3)

即便升职,王昌龄依旧还是一个小官,并无法达到他心中的抱负,并且,又在此官职上久任了七年的时间,尔后,王昌龄又因言语不当而遭到贬谪,前往岭南。可见,王昌龄的仕途有多么不顺,在遭到贬谪后,又过了两年方才再次入仕,得到江宁县丞一职。

王昌龄虽在仕途上走得不顺利,但他的好友却十分的多,其中不乏有才之人,比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王焕之等著名诗人,皆为其好友。值得一说的是王昌龄与李白的友情,就在王昌龄离开岭南,去往江宁县的路上,方才与三十八岁的李白相识。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4)

二人在相遇后,言谈举止之间都能感受到对方不菲的才华,于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后来,在二人相别之时,王昌龄为李白写下《巴陵送李十二》一诗,而在王昌龄被贬龙标之时,李白也为他作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示鼓励,足以见得二人的深厚友谊。

再有就是孟浩然,在与李白相别的第二年,王昌龄又去到襄阳拜访孟浩然,此时的孟浩然虽身在病中,却也因老友的到来而感到开心,随即又是杀鸡又是宰羊,做了一桌子的好菜来招待王昌龄,之后整日邀请他品尝当地海鲜宴。在王昌龄离开之际,孟浩然便作诗送别。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5)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孟浩然不能吃海鲜,在吃了几天海鲜后导致病情加重,没多久便因病离世。消息传到王昌龄的耳中时,王昌龄还在前往赴任的路上,听闻噩耗,王昌龄悲痛欲绝,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害得孟浩然离世。

再说回王昌龄的生平,王昌龄在踏入仕途之时,正是唐朝由盛转衰之时,在唐玄宗的不治之下,张九龄以及其余正直之臣皆遭罢黜,而大权又握在奸相李林甫手中,朝廷日益腐败,但唐玄宗却依旧终日沉迷于享乐之中,于是王昌龄便在诗歌中进行指责。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6)

初时的王昌龄,其诗句已然颇有名气,早在民间就有人称其为“诗家天子”,古时候,文人以诗文对政事进行批判之事数不胜数,于是王昌龄亦是将自己当作思想界领袖,作出不少诗。他的诗传到朝中后,朝中之人对他颇有微词,他也因此树下不少敌人。

出塞时王昌龄的经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7)

再说后来,王昌龄在离开龙标,路过毫州的路上,却遭到刺史闾丘晓刺杀而亡,而这时的王昌龄已经六十岁了,为何会遭到杀害呢?对于此,仅有《唐才子传》中有所记载,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也就是说,王昌龄是因遭到嫉妒而被杀害的,虽不知真相,但也真是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

《古从军行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