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讲书法审美的话题。

书法的审美属性离不开文字, 文字是书法的内核,是素材,是炒菜的食材,是造房子的原料。

而笔法呢? 是书法的外衣,是形态,是炒菜师傅的手感、掌握火候的经验技巧;是造房子木匠师傅的手艺,是房子结构逻辑关系的窍门。

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的“心手”。

书法的审美方法(书法审美之意境)(1)

古人说:书为心画,有些“心道”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佛教里面的“心道”。

中国绘画以意境为本,古人“六法论”,气韵生动为首。书法也讲究意境,它的意境应该说高于绘画, 书法的意境之灵魂如同诗,以“心道”为纽带,借助规范的文字点画元素和结体,传达人的情感、灵性很直接,更抽象,更高级,这是绘画无法比的,也是西方艺术无法比较的。

书法的审美方法(书法审美之意境)(2)

比如古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下来,感觉每一句都很单调,但合起来呢?只要你有去过江南的经验 ,你有留意过荷塘的美,你就会感到这是一幅极佳的幽美意境。

而画呢?无论是潘天寿的铁画银钩般的线条,还是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线条,主要是为具体的造景服务的。

我们看吴冠中画江南水乡,一根线条就能表现出江南特有的,湿湿的,轻轻的,黑白分明的境界,就像吴语一样软软的小声细语,却是浓浓的乡味。有人说他的线条很轻浮,其实,就是这个轻浮的线条营造了吴冠中的江南意境,成就了吴冠中的艺术意境。

再说西方艺术,罗丹手下那尊沉思的雕像,非常夸张地彰显“沉思”,他的艺术思想在西方雕塑里,已是很特别,很前卫的了,可以说在他手下调动起雕像的所有肌肉、所有的肌体语音在说“沉思”。

中国画,意建立在境上,即使一些抽象的中国画,利用空间布局关系处理,吸收西方的艺术元素,虽然路子很宽,但也是以图式布局关系处理为核心。

西方艺术意就是境,即使描述心中的境,也是现实中来。

而书法呢?意源于心,从书法的审美意义而言,文字是为书法服务的,而不是书法为书体服务。但是这里提醒需要注意的点,文字服务于书法是有度的心,书法不能凌驾于文字之上“无法无天”,搞艺术书法、现代书法,那就不是书法了。

书法的审美方法(书法审美之意境)(3)

笔法技巧,一直是困扰书法审美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认识到技巧是个人行为,技巧高明不等于书法水平高。

有人认为,当下书法要创新,必须与古有别, 我们要以篆隶为本,打破楷法、草法束缚,以点画笔法的高超技巧,充分体现点画、结体的丰富性、多变性和灵动性,再通过章法节奏上的大开大合处理,营造整体章法画面感。

你这条路是一条奇路,但也不是创新,古人早就是这样走的,只不过是你更生硬,火气更大。

书法的意境不完全是动,全身扭曲的动,那是罗丹 ,虽然也是艺术,但于中国书法而言,是低级的,因为中国书法讲中庸,讲修炼,讲精气神,静中有动,动静相融一体,才符合书法审美,才是书法高意境。

不要看不起在广场上用扫帚写字的民间艺人,虽然他们不一定都是书法家,不一定有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审美,但他们的心态是纯净的,是直通于心灵的。我们说“心善”才能写出书法的厚度和温度。

董其昌是明代响当当的书法大家,他的心气太高,他的绘画书法心态比水平好,他画画写生,写心中的东西;他临帖,也是临心中的帖。所以,一直不服赵孟頫,快到死了,他才承认赵孟頫比他厉害。

书法的审美方法(书法审美之意境)(4)

书法的意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气场,一种气韵,一种情怀,一种由心而发的浪漫、情趣。

它体现的是笔墨痕迹,蕴涵着哲理天意,寄托着精神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