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狐妖的真实面目(别瞧不起小小的痒痒挠)(1)

文:东方雨

一日,闲来读书,忽感背痒,撩拨难耐,坐卧不安,多方努力,鞭长莫及,大呼来人,应急求困。怎奈无人应答,情急之下,借之门框,趋前摩挲,顿解。

静思片刻,记起家中曾有一物,名曰痒痒挠,专治背痒,许是长久未用,抛之脑后。于是乎,翻箱倒柜,细细查寻,然愈是性急,愈发寻它不着。

坐于床头,心有所动,遂翻阅资料,上网搜索,欲找找乐子,寻寻旧闻?

「说文解字」

痒痒挠起初由汉民族发明的一种挠痒痒的器具。

名称:痒痒挠,又叫不求人、勿求人、老头乐,孝顺子、抠痒刨、搔背扒等等。

形制:长约一尺许,一端有弯形梳齿儿,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手指形的具有生活实用价值,能挠痒痒,故取其名曰“尽如人意”。

作用:民间开始用以搔痒;魏晋南北朝,与笏板合二为一,官宦所用;唐以后,成为把玩观赏之器,明清最盛。

「制作材料」

痒痒挠多用骨、角、竹、石或木等制成。开始,工艺比较粗糙,其后,有所提高,再后来,发展成为艺术品,选取材料逐步走向高端,有金、银、玉、珊瑚、象牙等,工艺更加精湛。

「寻根求源」

传说,由于古时候,经济落后,居家条件简陋,先民洗浴十分不便,皮肤瘙痒是常有的事,痒时用手挠不到,别人又不方便,就有了痒痒挠的出现。

「历史证据」

据说痒痒挠早在中国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了。

1、鲁国文物。在鲁国故都山东曲阜,就出土过一件牙雕搔杖,残长约40厘米,直柄,饰有三角云纹,杖首是一屈指作抓痒状的手掌,上饰卷云纹,柄端雕一兽头。

2、《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唐朝时,痒痒挠叫做隐背,还有叫法叫做养和,很好听的名字。最早的痒痒挠是用树枝根。传说痒痒挠是唐代的四朝宰相李泌发明的。

3、元•陈栎有《和不求人赞》中有痒痒挠的语句:“噫!虽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孰若反掌以自搔兮,君子求诸己。”

「痒痒挠与如意」

1、说法一:“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为僧侣所用。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如意由此而来。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为证。

《稗史类编》引佛经《音义指归》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创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

2、说法二:魏晋时期,已有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痒痒挠最早的形态外面也很优雅,“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哪个地方痒,痒痒挠就挠到那里,的确称心如意,后来根据痒痒挠的功能起了个文雅的名字,就叫做如意,也是名符其实。

南北朝以后,痒痒挠不仅作为搔痒之用,还可在上面记事,形同于大臣上朝持的“笏”(亦称“朝笏”、“手板”),想必是在纯搔痒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去挠痒之外,兼有记事、权杖功能。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用“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胜利。

印度的如意与中国的搔杖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用也二者兼之,真是不谋而合的杰作。

3、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迄今发现制作年代最早的如意,与今天的“痒痒挠”无异。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也有单独的如意摆件。

「历史故事」

1、《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2、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3、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

4、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

4、如意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吟诗咏玉如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

可见晋唐时期,我国如意已很常见,使用用途进一步拓展。

「如意品类与寓意」

古代,如意作为工艺美术品,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1、清康熙年间,如意开始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2、清代中、后期,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

3、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痒痒挠与拂尘」

二者均为古人发明,初为生活所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特殊人群专用,并赋予了特殊涵意。

1、文人所用:魏晋多清谈之士,为便于驱赶蝇虫,不至于因蝇虫的干扰而扫了谈兴,于是多持拂尘。

2、道家所用。道士手持拂尘是职业形象。拂尘乃拂去尘埃、除旧布新之意

现今,如意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用途,但如意是我国传统民间工具由来已久,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它永远不会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只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受到更多人的推崇,更加源远流长。

列为看官,文章看到这里,你弄明白了吗?以后别再瞧不起痒痒挠了,它可是个了不起的物件,身份真的不一般啊!

千年狐妖的真实面目(别瞧不起小小的痒痒挠)(2)

千年狐妖的真实面目(别瞧不起小小的痒痒挠)(3)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