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东文化】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该现象背后暗藏的玄机!

作者:李建恒(20190807)

今天是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借此之“巧”,聊一聊南阳河东“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

“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白地说,就是大批的四川籍女性嫁到了英庄。直到今天,在我细读徐向阳(白水子)先生的巨著《老子的伏藏》时,才领悟到了内中的玄机。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在南天池吗(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1)

首先介绍一下英庄李氏“牛郎”群体的形成。自南阳解放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有三大因素把英庄李氏的某些家庭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一是”地富分子”多,土改时英庄有83户地主,李姓占82户;二是“反革命分子”多,抗战时期,英庄人拉起一个混成旅抗击日寇,由于这些官兵属于“国军”,故而在解放后就出现了不少的“历史反革命分子”;三是“右派分子”多,英庄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员,他们有学识,敢说话,“反右”时多被打成“右派分子”。文革期间,“地富反坏右”合称为“五类分子”,其子女属于“黑五类子弟”,带有这些政治标签者,其社会地位异常低下,且直接影响了子女求学、入伍、招工和婚配,在婚龄男性中出现了大批的“牛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村子里开始有单身男子娶四川姑娘。四川,天府之国,天国之女漂亮、能干,嫁到哪个家庭,就为哪个家庭撑起了已经塌陷的半边天。继而,先来者又通过不断地“牵红线”,使得天国的大批“织女”落户英庄。

文革结束后,随着李氏家族元气的恢复,这种跨地域的姻缘在英庄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以英庄李氏特有的书香,熏陶着一批新生代,又过了若干年,这批新生力量已成人成才。

我在阅读《老子的伏藏》之《文化遗产背后传承的智慧》一书时,书中第二十七章讲述了“七夕的神话”,据此可知,天国就是四川,是织女的家园。银汉在天为银河,在地为汉水、淯水。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在南天池吗(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2)

牛郎织女婚后生子,惹怒天帝,派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回天庭,途中,牛郎借助于神牛的牛皮追赶,王母娘娘随即划出“天河”阻隔,这条天河就在郧西……。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在南天池吗(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3)

忠厚善良的牛郎与勤劳美丽的织女的结合,是环境巨变时出现的“自然”调节,是一种平衡态被打破后“自然力”伸张出的“矫正”,其目标是达成新的平衡态。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看似悲壮,其中还包含有上天对“逆天理”行为的惩戒,但同时也体现了上天的恩赐——这种恩赐源于自然法则。

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是一部用于平衡天理、法度、人情的爱情故事,有山重水复,有柳暗花明,故事情节曲折但不悲戚;英庄的牛郎与天国的织女,其玄机蕴藏于“道法自然”,实属天作之合,或许,这冥冥之中的定数,决定着某些支系的血脉传承与文化传承,由此开枝散叶,将这优质基因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