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歌和童谣的教学心得(浅谈儿歌教学)(1)

浅谈儿歌和童谣的教学心得(浅谈儿歌教学)(2)

儿歌是孩子的朋友,是幼儿成长的摇篮,让幼儿在快乐的儿歌里学习成长。儿歌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里都能找到儿歌的影子。是伴着孩子成长的好伙伴。儿歌在幼儿园的教学里分外重要,我们幼儿老师想要通过儿歌教学,使幼儿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激发幼儿真的内心情感,培养幼儿善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真善美”的教学目的,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或是只满足于让幼儿学会背诵。在开展儿歌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围绕目标,采用多元,综合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基美础上,感觉美,体会美,表现美,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再现角色活动的仿真教学

儿歌本身具备语言美,节奏美,形像美,巧妙的重塑儿歌的语言形像是提高儿歌教学效果的关键。

如教学中的“小兔过桥”。我在课前画好背景图,准备好一条平衡木当小桥,又先后带上小兔子和山羊公公的头饰,表演小兔子过桥的情景。我边表演边朗诵诗歌。小朋友一个个听得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看着我表演。表演完了后,我请小朋友说说小兔子过桥时看见了谁,它说了什么话,又是怎么做的;请他们重复小兔子说的话和它表演的动作。讲到山羊公公时,请他们模仿山羊公公走路时的神态和姿势,再请小朋友记住儿歌的名称;再请两个小朋友扮演角色,其它幼儿小声跟念诗歌。要求念准字音,节奏。表演的过程中,突出了儿歌中关键性的句子,使儿歌的语言直观化,具体化,幼儿观看后既容易理解儿歌的内容,又能亲临其境地模仿,表演,从而加深了印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精心设疑的提示教学

对一些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儿歌,在幼儿观看表演后,可按事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提问,或以简单的逻辑推理,带动幼儿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开动脑筋作答,从而导入儿歌内容。如让幼儿看完儿歌“原来是你”的表演后,向幼儿提问:“妈妈不在家”我”做了什么事情?|”幼儿回答:“我扫地,我擦桌子。”再问:“妈妈进来后看了哪些地方呢?说了什么呢?”幼儿回答:“看看地上,看看桌上,说我真是个好宝宝。”当老师完整朗诵儿歌时,小朋友发现自己说的和儿歌中的一样时,都很兴奋,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

三、利用图片歌曲的直观教学

有些抒情的儿歌常常伴有或浓或淡的诗情画意,教这类儿歌,一般采用观察――作画或欣赏画――学(编)儿歌的方法。如在教《秋天》前,可在黑板上出示描绘秋天的各种图片,如秋天的花草树木,水果,蔬菜,庄稼,田野,果园等等,教唱《秋天多么美》,使幼儿对秋天的特征和自然景物的变化有身切的感受。再教儿歌《秋天》时,便能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根据直观的画面,巧妙设计提问,促使幼儿运用儿歌的语言来回答,这也是幼儿快捷记忆,加深理解背诵,表演儿歌的好办法。

四、走进大自然的激情教学

由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深居家中多,野外活动少的特点,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与欣赏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在热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合理利用周边环境的资源,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参观了荷塘,桃梨园,革命纪念馆等家乡的特色风景和自然景色,让大自然的美,滋养幼儿的欣赏嫩芽,陶冶幼儿的心灵,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可让幼儿边欣赏边学编儿歌,把自己在学习中最喜欢的东西仿编到儿歌中去。在大自然中,幼儿自发的浓厚兴趣与儿歌语言充分融合,让他们在充满童趣的创作中得到了快乐的满足,加上老师的精心准备与循循善诱,教与学的良好结合,就达到了儿歌教学的预期效果。

五、针对深奥词的预备教学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幼儿不理解的较为深奥的词语,如果中间插入词语解释,往往会中断幼儿对诗歌的注意力和潜在思维,从而影响其对内容的理解,课堂气氛也会受到影响。而事先让幼儿掌握新词的含义,其后再引入诗歌的教学则效果较好。如教诗歌《学好样》,《原来是你》时,“收拾”是幼儿必须理解掌握的。教学前,先将图书,玩具弄得乱七八糟在摆在幼儿的面前,问幼儿应该怎么办,幼儿纷纷提出要整理好,摆好。这时我便告诉幼儿“整理好”也可以说成“收拾好”,你们睢,老师把图书,玩具都收拾好了。”并让幼儿注意看动作,从中理解“收拾”的词义。接着,让幼儿看看周围什么东西也应该收拾,再请幼儿用“收拾”这个词说一句话。幼儿很快地理解掌握了这个词语,教诗歌时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儿歌教学是一门有待幼教工作者去发掘和发展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科学。儿歌教学给幼儿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其蕴涵的文艺性,滋养幼儿的美学根基;还以其严谨的科学性,使幼儿萌发逻辑思维的嫩芽。幼儿喜欢蹦蹦跳跳,唱唱笑笑,天真无邪的本质和充满童稚的激情,以及愉快的接受教育的纯真受体,又给儿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就达到了教与学两两相长的好效果。儿歌的教学,是幼儿教学实践的重要课程,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关键的在于正确引导,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