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著名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

楔形文字是什么符号的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1)

泥版与象形文字

苏美尔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这里木材、石头等可以用来书写的材料不多,而芦苇和黏土资源丰富,取材方便。渐渐地,苏美尔人发现一种优质的黏土,可做成书写的泥版,其造价低廉,可随取随用;且加工后的泥版无法涂改,不会腐坏,能保存很久。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为笔在泥版上写字,书写时提笔的地方较窄,落笔的地方较宽,其笔画很像木楔,故称“楔形文字”。

经过研究发现,苏美尔人制作书写泥版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制作黏土,将它们做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并把棱角磨圆;用细绳在泥版上弹划出格子;用芦苇笔在泥板上刻画文字和图像;书写完后将泥版晒干,然后放到炉子中焙烧。这些经过加工的泥版非常坚固,保存方便。它们可以由独立的一块构成一篇文章,也可以几块甚至几十块相连贯组成一篇长文或一部书。通常,在每块泥版的下端刻上顺序号码和手稿名称。这些名称多是手稿的前几个词,类似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中的篇名。为便于查阅,上下两块泥版相衔接的文字往往重复一行。需要保密的文件,另外用一块泥版盖上,还可以用软泥将两块泥版交接的四边封住,加盖印章,就像一密封的“邮件”。至今,人们已发现了几十万块这样的“苏美尔泥版”,其内容涉及当时苏美尔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楔形文字的寿命很长,大约使用了3000年,对外流传颇广,尤其广泛使用于西亚地区。阿卡德、巴比伦、亚述、波斯等民族在使用楔形文字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对它进行了简化和改造:在形态上,由图画符号的圆笔向抽象的方笔发展;书写方向由原来的从上往下转变为后来的从左向右;同时,笔画也不断简化,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公元前2世纪左右,由于外族不断侵入,楔形文字逐渐失传,苏美尔文明沉睡了。但是探险者对苏美尔文明仍充满好奇,不断有人前往苏美尔地区研究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军官亨瑞·罗林森破译了楔形文字。随着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历史研究的深入,承载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载体——楔形文字泥版日益显示出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