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在那个没有蒸汽机,也没有卫星导航的中世纪,郑和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数万海里,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的?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1)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洪武四年出生。

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年仅十岁的郑和,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奖励他的赫赫战功,并升他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从此马和就成了郑和。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2)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会选择郑和,作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

郑和,不仅在外交、军事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一面,他在航海方面的才华,更是天赋异禀。

郑和的父亲和祖父,曾经都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信仰伊斯兰教的他,自然也想追随祖辈的足迹,前往圣地朝拜。

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充满了对异域及海外世界的向往。早在明成祖朱棣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他之前。

郑和,就已经开始研究航海活动了,他仔细研究分析过航海图,了解掌握了航海技术,熟识天文地理、海洋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进行船舶的驾驶与维修工作。

在永乐元年的时候,他先是出使暹罗,永乐二年他又出使日本。

在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之后,郑和才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3)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到底有多大?在那个没有蒸汽机的年代,是如何航行数万海里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87年后,出现的哥伦布船队,最大才是第三张帆的木制帆船。

至于,宝船航行万里的动力,主要来自风力,再加上人力辅助。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4)

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北部是典型的季风区域。每年六月以后,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北部就刮起西南季风;

十月开始进入冬季,风向又转为东北,由于东北季风带来大陆的干燥空气,季风区域天气晴好,利于航行。

由于当时航行的主要动力是风力,因此郑和船队出航一般都选择在农历的十月至次年正月;

而回国时则利用西南季风,在农历的四月至六月启程,这样就能相应缩短航行时间。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5)

在茫茫大海之中,郑和数万的船队是如何进行定位和定向的?

郑和船队,几乎集中了当时在船舶导航方面最先进和完备的天文导航设备。

在茫茫大洋中,依靠牵星板、天盘、罗盘、重锤等天文导航和地文导航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测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与这套设备密切相关的就是牵星术。

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由在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到牵星过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过洋牵星”的航海术。

牵星术的原理与星体运行有关,星体的位置和运行,随着季节不同而改变,但在每年同一季节、同一地点,星体的高度和位置是基本一样的。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6)

郑和船队利用季风往返,到达某一海区的时间和季节基本相同,这就便于应用天文航海技术。

郑和船队在航海中,以航海图中对沿岸和岛屿的牵星记载与《过洋牵星图》为依凭,视星斗高低来度量远近,确保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航行的通畅。

以牵星术为代表的天文导航,也有一定局限性,郑和船队在大洋中遇到阴云遮天或浓雾弥漫等复杂海洋气候的时候,地文导航就发挥了有效作用。

他们以航海图为依据,利用罗盘、计程仪、测探仪等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所在沿途各地的针路、里程,海水深度、海底地质等情况进行导航,确保船队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郑和什么时候能远航(在没有蒸汽机的年代)(7)

欧洲的大航海家们,达·伽马率领的是160人;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新大陆是88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有234人。

郑和率领的船队,足足有27800人,堪称中世纪的无敌舰队,而且这样的航行,前后持续近30年的时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来源: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震惊世界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感谢您读到这篇内容,写得不好,请您见谅,如果有一点小小的感兴趣,麻烦您点个赞和关注,谢谢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