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常建的典故,简说国学之常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常建的典故,简说国学之常建

常建的典故,简说国学之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现在正是秋高登山望远的好时节,走在树荫下,凉风徐徐,阳光正好穿过绿叶,不冷不热的照在身上,望向天空,蓝天白云分外的清爽,登到最高处,能见度也十分的宽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带上准备好的干粮,水,木杖,穿上长袖衣服,长裤,登山鞋,帽子,就向山中古寺前行。八,九点的太阳照着冒尖的树枝,阳光斑驳的照到地上,石头上,草丛上,随风摆动,如水面般波光粼粼。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后人改一字“曲径通幽处”,诗人改一句“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改的都比诗人常建原句好。

尤其是曲径通幽,一字就将整句的境界提高了一度。它既写出了登山临水的妙趣,也写出了中国园林的构造秘诀。而且颇有象征意蕴,可以用来指称别的事物,如参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如写诗品画——宋诗及文人画就往往得曲径通幽之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里的鸟儿欢快的歌唱,由鸟儿推及既我,涧水的倒影,放空了我的灵魂。

六祖慧能大师手指明月,明月既是真理,鸟儿观山水风景,山水既是真理,鸟儿知真理而唱歌,常建知鸟儿为何而唱歌。所以溪水中诗人的倒影是为无心之人,心在山水之间,神在身体之外。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qing音。”

此刻,钟磬之声响起,而空谷中只有这钟声,再无其他任何声音,万籁俱寂。在唐诗中,写古刹钟声,往往是带有象征性的,就是自然的召唤,让人觉悟,让人放下,从而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之前讲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此意境也是将人的心神归往应归之处,不在飘忽不定,听钟声敲响心神宁静。

整首诗借美国诗人佛罗斯特做个总结,“诗始于喜悦,而止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