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后跟我分享她的日常(当孩子让我滚我这样做)(1)

文|橙子妈妈


1.

“松果“父母和”含羞草“父母

在孩子青春期阶段,有两种类型父母的典型代表。一种我称之为“松果型”,坚硬的外表看不清的内心,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特别弱。对孩子的情绪起伏,心理需求完全无感,俗称大条。另一种我叫他“含羞草型”敏感过度,轻微的刺激就能激起全身神经细胞的防御。

“含羞草型”的父母,时刻保持着高度紧张的警觉神经,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好的一方面是,有些牺牲可能避免,他们也可能通过自我的调整,给孩子更好的未雨绸缪的环境。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1、过于紧张,长时间持续的神经紧绷,会消耗真的 “危险”来临时的能量。

2、过于敏感,容易小题大做,而青春期亲子关系处理非常重要的一点恰恰是“大事小做”。

3、特别容易较真,对孩子的一句“意料之外的话”特别容易过度演绎,盯着不放,然后假的也就成真的了。

4、消极的心理暗示也比较容易推动事情往消极的方向发展,虽然这完全事与愿违。

孩子放学后跟我分享她的日常(当孩子让我滚我这样做)(2)

2.

刺耳的“滚”和亲密


上周,有一位家长给我留言,孩子在家说“滚”等“不礼貌”用语,他特别诧异,不能理解,也有些担心。我把他的问题写在了“青春期问答”里,发出来后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看来那个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粗鲁”不是个例。

想来,橙子先生有时也会用“滚”这个词。通常发生的场景是,我在他的房间瞎转悠,时不时搞点小破坏(比如摸摸他搭的高工艺乐高、把他的水培植物拎起来拔拔高,在他的床上跳一会(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把埋在书桌里的脸抬起来,或者从懒人沙发里抬起头来,瞥我一眼,然后拉长声调说:滚……..离开我的房间……….now。

我会立刻木头人,然后抬高音调:好嘞,我这就滚出去……..

同一个词,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神态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具有不同的意义。

而我们对此不同的反应,也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的走向有不同的影响。

我们和很好的朋友之间,可能也会讲“粗鲁”的话,因为彼此有着立体地了解,我们互相深谙彼此的气息和表达方式,这种“随心所欲”是一种亲密的表达。

孩子放学后跟我分享她的日常(当孩子让我滚我这样做)(3)

每当橙子先生说“滚”的时候,我并不会觉得刺耳。他的真实情感流动在他拉长的语音语调里,我有能力感受那一刻我们彼此之间的场域和链接。他用一句看似“粗鲁”的话,直接地表达了彼时的感受——有一个生物在我需要独处时闯入了我的世界,我希望他立刻消失。我用一句“自嘲”柔软地接住了他的需要。我们彼此之间都没有产生任何破坏。我有能力感受,是因为我认真真实地去感受了那一刻,一些传递是流动的,也是彼此接纳、理解和包容的。

对孩子足够地了解,才能辨识他那些气息背后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还是对孩子最了解的那个人。不以固定的框架去框孩子,不严肃刻板地评判孩子,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做一只惊弓之鸟。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功课。

当然,让父母担忧的“滚”里更多的确实有值得担忧的成份。这个刺耳的词,会让我们有很多的联想,上升到道德层面,并很容易让我们肾上腺素飙升。我们可能会勃然大怒,把这件事光明正大地合理化,上纲上线地批判,而这也正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原本可能在无意识备选名单里的无名小卒,被强化成了剧情的主角。

孩子放学后跟我分享她的日常(当孩子让我滚我这样做)(4)

3.

男人之间的对话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有些紧张,他发现儿子会从其他人那里打听小学女同学的信息。他很惊讶,青春期的喜欢不是不久就会忘掉的吗,他为什么会一直喜欢同一个人?

我问他,如果儿子之前喜欢这个女生,过段时间喜欢另一个女生,难道就是他愿意看到的吗?

比较长时间,默默欣赏另一个人,即使地域让他们分隔,他还会想办法保持关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多么美好专注纯粹的情感啊。

满溢的情感流动,挡也挡不住。

可以继续观察,但不用紧张,也不必逃避闪躲。纠结怎么找他聊这个话题,什么时候聊,不如创造机会,把这个话题作为我们的素材和资源。他现在对异性的认知是他将来异性亲密关系的雏形,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才更有能力去爱他人,什么是责任和担当,这是一场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对话。


*作者:橙子妈妈。媒体人,家有13岁青春期男孩,专注学习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