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最近有些不开心,今年才39岁的她,头上居然零星地长出几根白头发。

刚开始的李女士,觉得可能是最近生活压力大,休息几天就好了,但是一段时间后,原本拔掉的白头发又长了出来,这让李女士很是纳闷:“自己年纪也不大,最近休息的也不错,为啥还是再长白头发?”同事告诉她,可能是身体里缺了维生素一类的营养,觉得李女士应该在饮食方面多下工夫。

为什么头发总是有白发(是不是身体缺维生素了)(1)

总长出白头发,是不是身体里缺了维生素?

我们的头发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毛囊内部在合成黑色素,当头发生长出来时,黑色素发挥作用,我们的头发就会呈现出黑色。

换言之,如果身体里黑色素“不够了”,就好比是画画没有了颜料一样,头发没有办法被及时染色,就会以白头发的形式出现。

所以,如果排除了年龄,基因,压力等众多原因,依旧有白头发长出来,说明体内黑色素分泌不足,而维生素B族是人体合成黑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总是长出白头发,真的有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族所引起的。

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杨秀敏表示,维生素B族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维生素B1、B2、B6等,着重于黑色素的合成,减少白头发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如果类似李女士一样,总是烦恼头上长白头发,学会补充维生素B族,或也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头发总是有白发(是不是身体缺维生素了)(2)

在日常生活中,维生素B族应该怎么补?

补充维生素B族最好的方式,无疑是通过食物摄入,一些常见的食物,其实是我们重要的维生素B来源。

第一种:谷类粗粮

比如燕麦,小米,荞麦,薏米等,这些谷类粗粮的胚芽中,含有高质量的维生素B,在日常饮食过程中,用这些粗粮代替大约三分之一的主食摄入,相信白头发的情况也能得到不小的改善。

另一方面,谷类粗粮中膳食纤维丰富,在促进肠胃蠕动的同时,也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身体受到气血滋润程度更高,同样对保养头发有所帮助。

第二种:菌藻类食物

比如蘑菇,海带,裙带菜一类。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上文我们有提到,维生素B2是身体合成黑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长白头发的朋友,推荐日常食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菌藻类食物很多都是二次加工的“干货”,部分含盐量和味精量比较高,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但并不推荐一次性吃太多,以免增加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风险。

为什么头发总是有白发(是不是身体缺维生素了)(3)

第三种:动物肝脏和卵类食物

例如猪肝,鸭肝等,动物肝脏中同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尤其是维生素B2和维生素B3,适当吃些,对于遏制白头发生长有利。而卵类食物,指的自然是鸡蛋,鹌鹑蛋一类,蛋黄能够提供包括卵磷脂,维生素B等多种有利营养物质,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不过,仍然有同样的注意事项:那就是“不要贪多”。动物肝脏和卵类食物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血脂,血糖不稳定。如果是肥胖,或者已经存在高血脂,糖尿病病史人群,要根据医生医嘱,谨慎控制此类食物摄入。

综上所述,3种针对维生素B族补充的食物,受到白头发困扰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自身饮食,或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是,仍然有不少朋友觉得,白头发只是影响美观,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即便长白头发也不在意。但实际上,白发生长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健康联系因素在里面。需要大家多多留意。

为什么头发总是有白发(是不是身体缺维生素了)(4)

白头发会影响健康?白发长在2处位置,需要警惕

白发和健康的关系,一般以中医理论居多。中医认为“人本一体”,即便是头发生长,也会和五脏六腑相互对应。比如《素问·五脏生成》就有提到“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因此,关注白发生长的位置,提前提防疾病,也是对健康的有一层保障。

①长在“两鬓”——肝胆有火

排除年龄的因素。如果好端端的两鬓突然长出白头发。则有可能与肝胆有关。中医认为,肝胆对应的是情绪以及饮食,两鬓有白发,说明平时经常生气,并且饮食也过油腻。

长期以往,身体气息上扬,会增加上火症状的风险,引起肝胆疾病症状。

②长在“额头”——脾胃相关

中医认为,前额属于“阳明”的位置,而阳明所对应的,就是我们的脾胃。如果前额长出白发,代表阳明的气血匮乏,对应脾胃气血滋补不足,工作效率下降。

因此,如果额头上长出白发,要警惕消化系统功能下降所导致的疾病隐患,例如积食,腹痛,肠胃炎症等,提前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肥厚油腻的饮食习惯,从而有效维持脾胃健康。

总而言之,白发的生长,虽然大部分和年龄以及基因相关。但后天营养因素也是其中之一,学会针对补充维生素B,可能对白发的情况起到不错的改善。学会观察白发位置,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疾病症状,健康也能被呵护的更好。

参考资料:

[1]:《白发长在哪,病就在哪出?长在前额、两鬓、后脑勺,分别说明什么》陕西日报,2022-1-11

[2]陆基宗. 饮食疗法治疗青少年"少白头"[J]. 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201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