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方面是说曾经的你没有学富五车,另一方面是指现在的你停止了学习。

——题记

年少读书方恨少下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1)

01.

小时候,觉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无比高大,因为父亲总是告诉我们“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认为成长就是不停地读书,读书足以让人应付一切。所以,向来对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深信不疑。

参加工作以后,生活中的各种遭遇,慢慢的让我明白“读书仅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岗位的变化,让按部就班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向来自诩从容不迫的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日子过得应接不暇左支右绌,恨不能三头六臂。原本以为工作内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结果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原来的知识面是如此的狭隘,完全满足不了新岗位的工作需求。

一时间觉得自己什么知识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什么建筑学,室内装修,园林设计,电力工程,信息技术,消防知识,美学,心理学……感觉自己直接需要一个微型图书馆的建设,最好再拥有一个智囊团,将各方面的人才都收集麾下,以备不时之需。

以前看到书上说的:艺多不压身,我尽管对于这一点深表赞同,但是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不爱学习的年纪,这些都是年轻人应该知道的生活哲学,应该时不时地告诫年轻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自己则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上面,想着要趁早构建自己退休以后那个全新的生活圈子,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始终都是在积极规划着自己退休生活,以为后半生已经到了波澜不兴的地步,哪里知道如今生活陡然一转、画风突变,又需要像小孩子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学的时候,只喜欢读武侠小说和琼瑶阿姨,到工作岗位上才发现这两样书籍既帮不了你开展工作,又解决不了真实的生活问题。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现学现卖。同学们都笑问:以前那个不爱学习的人,怎么老了老了反倒热爱学习啦?本人只好尬笑:被生活所迫。

所谓的读书要趁早,但是什么时候读什么书,必须要有人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科学的指导。原来的孩子们因为图书资源实在是有限,只有有书可读就好,从来都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的学生们,家长和老师必须要好好的引导,指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明白读好书是对于心灵的润泽,对于思想的提升,对于视野的拓展。

现如今是新技术时代,社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常常是感觉自己学习到的那一点知识刚刚勉强可以应付工作需要了,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知识又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让你又一次感觉到应接不暇,只好再一次的躬下身子慢慢接受细细研读。所以说,一个人早期知识的广泛储备,知识的多元化,素养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可以让你从容面对生活的变化,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如此一来,被动的学习早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追赶不上时代前行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的获得新知,增长才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备素养。时代的变化不会因为你的无所适从而停滞,更不会因为你的踏步不前而停止发展,不努力进步、不热爱学习的人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年少读书方恨少下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2)

02.

如今细细的想来,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实在是显得有点短视, 甚至是功利心太重。学校的学习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工作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领着工资过日子、养家糊口混社会。考上大学是人生的第一次放慢脚步、放松学习,参加工作就是人生的巅峰时刻,从此可以放松警惕、不再考虑学习,从此以后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原来总是简单的理解成为:学习就是为工作奠基,一个好学生就是将来的好干部。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以这样的目标来培养学生,至于说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专家们高高在上的夸夸其谈,孩子们的教育目标很明确,直奔“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的主题而去。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我却不是领导心中的好职工,这一点评价上的变化或者说认知上的变化让我一时间很难接受。可以说,如何学会工作、学会适应社会,我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甚至有一段时间产生了了一种比较严重的职业退缩心理,不爱工作不爱交往厌倦社会,想逃到哪个深山老林里面去,像野人一样一个人生活。

这样一种适应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的煎熬,让人觉得自己非常孤独,而且很容易对于学校教育产生深深地怀疑——人们会发现,老师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好像以前的学校教育反而给自己造成了一种认知上的屏障——在学校里面你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为什么走上社会反而会被人视为最不好的那一个,这样的打击一下子就击垮了向来自视甚高的优秀学生。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才能慢慢接受这个认知——好学生不等于好员工。好员工应该具备的素养,学校里面只教会了一点点而已,远远不够应对复杂的社会变化,满足不了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好员工的要求。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让我们从容应对工作的要求和社会的变化。

年少读书方恨少下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3)

03.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单位对于一个员工的评价,与学校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更加多维,这些变化让刚刚走进社会的好学生无所适从,这些评价所形成的新的要求,让好学生一下子不知道从何做起。

好学生可以保持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状态而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好员工却不可能会因为你一个人的出类拔萃而带动一个团体向前发展。一个好员工需要的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素养,这往往是一个好学生最缺少的能力——好学生被要求的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比赶超的劲头,他们的词典里面缺少协商互助、共同解决、合作交流等等词汇的解读。

走进社会才发现,好学生的知识面实在是太过狭隘,好学生的生活阅历实在是太过简单纯粹。所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要求增加劳动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时代变化对于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成长过程中一项必修内容。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过程中,智商的发展固然重要,情商的培养更加重要,还有一个是逆商的养成,比之前两项显得尤为重要。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实在是有限的很,他们会被走进社会的各种不适应迅速击垮,很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学校教育很少关注过孩子们的逆商培养,反而是那些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慢慢接受建立起来一点抗挫能力。而好学生被老师夸着捧着,被同学们仰望着,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教育。好学生走进社会,往往没有抗击打的心理准备,这让他们初入职的适应期变得无比艰难,情商太低让他们无法迅速融入团队,逆商的缺失让他们经受不了来自他人一点点的批评,认为别人都是在处处针对自己、排挤打压新人,他们接受不了曾经最优秀的那个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优势泯然众人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每个人都被要求终身学习的时代,仅仅凭着读几本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广泛学习,形成多元化认知习惯,而且不论你进入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都要记住:成长的法门就是永不停止学习。

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客观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需要不断地刷新,不停地激活,终身学习才是人们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那些始终不曾停止学习的人们,会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一生,始终都在坚持“实践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的原则,让自己的生活因此而丰富多彩欣欣向荣,挑战与成功无处不在。

年少读书方恨少下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