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有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些都是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气萌动、春雷始鸣,会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虫。"惊蛰"的"蛰"字就是"藏"的意思。
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月令72侯》:"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周易》中的"震"卦是一个轮回的终点,同样也是一个新轮回的起点。其对应的方位是东方,对应的节气正是"惊蛰"。
惊蛰起初名为"启蛰",《礼记·夏小正》中即有"正月启蛰"之说。西汉初年,为避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
惊蛰节气有不少的习俗,其中有一项叫做"祭白虎",那么,为什么要祭白虎呢?祭白虎又是怎么来的?
《卜筮正宗》载:"白虎交重丧事恶,官司病患必成凶,持金动克防人口,遇火生身便不同。"
根据我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如果和白虎犯了冲,那么在这年就会经常遭邪恶小人的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如今所谓祭白虎,就是在拜祭用纸上绘制白老虎,白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把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让它"嘴里流油",不能张口伤人。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是我国神话中的四方神灵,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些都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
白虎是五行四灵之一,属西方,人们称之为"战伐之神",有避灾去邪,惩恶扬善的能力。最原始的祭白虎信仰来源于古羌族虎图腾崇拜,被称为"跳於菟",这是一种祭拜白虎神的巫舞,至今在湖南、湖北、甘肃、宁夏等地区都还有着某种形式的残留。
这种祭祀方式的具体形式大概是这样的:先让几个年轻人装扮成白虎,然后进入村落的各家开始驱魔。在驱魔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地吃掉别人家里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被吃了食物的家庭是很荣幸的,因为这是视同白虎神已接受了祭品,村里有生病的人家还可以让他们去跳一跳,来进行驱魔。
然而这个仪式会怎样结束呢?当白虎神终于吃饱喝足驱完魔之后,村民就会抄起武器,把白虎驱赶出去。
一直要把他们赶下河,让后把身上的油彩都洗掉为止。洗完油彩后还要从火堆上跨过去,到此才意味着邪祟已被驱赶走。
在整个巫舞过程中扮成老虎的人有个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不能开口出声,因为在传说中认为白虎虽是战神,却属于凶星,开口必有伤亡,所以一直要把嘴闭着。
这种巫舞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戏剧里的"祭白虎",这是一种没有对白的默剧。属于粤剧戏班正式开唱前的一个开锣戏,其中仍然有闭口禁忌。
整个戏班的人在"祭白虎"结束前不能开口说话,如果有人声就会引来灾祸,直到完全锣鼓声停下来,才可以进行表演。
虽然"白虎"是凶煞,这种信仰却意图借助这种凶煞的力量去抵御另外的恶即更抽象的厄运。
现在流行于香港、广东地区的"惊蛰打小人"也算是祭白虎的延伸了。
读者们,关于惊蛰"祭白虎",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