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为小人所惑,上当受骗,折财失身,身败名裂。之所以为小人所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或是无知偏信,或是贪图小利,或是急功近利、激进较真,概而言之,都是缺少头脑,对现象不加思考,因而轻易就落入了小人的圈套。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1)

志同为朋,道合为友,三观契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一旦三观产生差异,再也无法相融。

小人可恶,但不可怕,因为小人毕竟是小人,他们的歪门邪道见不得阳光,我们以正压邪,理直气壮,对付小人,首先需要我们把握原则,这些原则就是:以冷静消除惊慌,以兼听取代偏信,以忍让糊涂掩饰激进较真,以光明正直压倒邪恶阴晦!

一、以冷静消除惊慌

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对付小人要有决心,有恒心,应该多注意总结、分析,面对小人要积极地寻求处理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原则可循。中国历代都发生过无数次的变乱,在这个问题上有成功地处理变乱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长化。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这天夜里,安静的营寨里,突然四处惊呼“着火了,着火了”,部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骚乱起来。

张辽临变不惊,对左右部将说:“传令下去,这不是全军造反,只是少数人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趁乱行事罢了。”张辽则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中端立不动,不久谋反的首犯就被抓住斩首示众,于是叛乱平息了。

临变有制,通达变化,这是大智之人才能为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随机应变,不知如何面对眼前的变故,所以要受到变故的打击。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2)

张辽,汉末曹魏名将。赵翼,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

事变突发,光气愤不能解决问题。忍变乱,是要想办法铲除作乱之人,这不是说说就完了的事,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忍受住各方面的压力,运用智慧和力量才能达到。

东晋咸和二年,属后将军郭默假传皇帝的诏令,袭杀江州刺史刘胤,自己坐上江州刺史的宝座。消息传来,举国上下十分震惊和气愤。陶侃听到这件事以后,也义愤填膺,觉得刘胤死得不明不白,里面一定有文章。

陶侃召来部将说:“郭默骁勇暴虐,目无法纪,所到之处,洗劫一空,实在是国家的祸害,人民的罪人。如今假传皇帝的命令,捏造事实,杀掉了刘刺史,真是天理难容,我决定兴师问罪,为民除害,伸张正义。”

将士们都建议说:“郭默如果不奉皇帝诏令,怎么敢如此放肆、擅杀大臣。要兴师讨伐,也应该等到朝廷下诏允许,才能进军。”陶侃严正指出:“皇帝年纪还轻,和刘刺史没什么怨仇,这件事肯定不是他的主意,诏令一定是假的。

况且,刘胤向来对朝廷忠心耿耿,为朝廷所信任,出任江州刺史,政绩也不错,即使有点小错,也不至于处极刑!”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出兵,征讨郭默。陶侃一面迅速派将军宋夏、陈修率兵据住湓口,自率大军继后;一面派使者到京城上表请求讨伐郭默,又写信给丞相王导陈述利害。

郭默原是中原地方武装的首领之一,他骁勇善战,残暴不仁,在中原经常和石勒、赵国等作战,人们都惧怕他的剽悍英勇。祖逖收复中原地区时,地方武装大多投降了晋。郭默降晋后,被封为属后将军。

后来,他看到东晋王室内讧,于是又野性复发,飞扬跋扈。当他听到陶侃的讨逆大军已经逼近湓口,急忙派使者送给陶侃许多美女和丝罗绸缎,又写了一封信给陶侃,谎说他是奉命行事,请陶侃不要插手,否则,一切后果由陶侃自行承担。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3)

陶侃,东晋时期名将。苏轼:陶威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晋史》书折翼事,岂有是乎?

陶侃撕了信,抛弃了礼品,驱逐了使者,迅速督军自湓口沿江向武昌进发,一日千里地直捣敌巢!

且说王导接到陶侃的专信一看,其中有句话说:“郭默今天杀了州官,就让他做州官,明天杀了宰相,难道就叫他做宰相不成?”王导看了悚然一惊,决定支持陶侃。王导回信支持陶侃出兵讨伐。

不久,陶侃就接到了皇帝的诏令,信心倍增。讨逆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武昌的形势岌岌可危。陶侃考虑到郭默也是中原名将,智勇双全,如果与他最后决战,自己的力量也难免受到重大损失,最好能选择一个既能破敌又能保存实力的办法。

陶侃想到郭默的部将宗侯与郭默有杀父之仇,而自己与他是莫逆之交,何不利用宗侯这个内线,激起他的仇恨和怒火,让他寻机杀掉逆贼,或者做个内应,里外夹击郭默呢?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义正辞严、文情并茂的信,派使者送给宗侯,接着调兵遣将,积极准备攻打武昌。

宗侯接到陶侃的信,读道:“……逆贼郭默本是胡将,不守王法,擅杀无辜,致使国家遭祸,人民受难。令尊大人被杀在前,刘绣将军遇害于后,我怕从此以后,朝廷没有安定的日子。如今,我奉命讨逆,为含冤死去的忠臣义士,伸张正义;为天下的穷苦百姓,撑腰说话。如果将军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助我一臂之力,或送首级,或作内应,为国家除害,为百姓伸冤,则是国家和人民的莫大幸福……”

宗侯读罢书信,心潮起伏,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经过一番沉思,他决定为讨逆做内应。双方里应外合,陶侃终于打败了郭默。

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

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4)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二、以忍让代替激进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不被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你在冤屈的时候,心胸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

他继而进一步阐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处于安乐;在身处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达到了富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张的时候,内心却是处于广大宽敞的境界,就自然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了。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倾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扰,无法解脱,什么事都没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仿佛你是天下最悲惨的一个,这是不行的。

面对这一切,应该心胸放开,眼光放远,不以委屈为念,正像古人说的,如果你视平川大路如沟壑纵横,视身强体健为病痛满身,视平安无事为不测祸福,那你还有什么不平不能忍呢?

豁达的人目光远大,与世无争,尽管别人得到的东西很多,给予我的却很少,我也能忍,不去争讨。别人自视圣明,却认为我愚笨,我也不去计较,依然能忍。优待别人而轻视我,我不看重待遇,同样能忍。

别人不能忍受,争斗引起大祸。我的心境淡泊寡欲,不怨恨也不愤怒。他强大而我弱小,应该看到强弱一定有它的原因;他兴盛而我衰微,那也是盛衰自然有它的定数。人在很多时候能战胜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态炎凉不定,而我的心境却常如春天般温和。

这里反映了古人对待不平的态度。

首先,人的一生中随时可能陷于不平的境遇。要忍受自己所遇到不公平对待,心胸要宽广,不去计较那些小事,而应自我完善。

其次,既然知道自己遭受不平时心中难免气愤,所以也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在遇到不平时的心态。

三是要平等对人,不能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处于不平的境地,这是忍不平的另一个方面。

最后,作为一个统治者或握有一定权力的人,应该不因私废公,以偏概全,执法要公允,不能枉法徇情。这也是不平之忍的内容。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5)

人遇到不平,就会像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讲的那样:“一般来说,物体处在不平的状态就要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无声,风吹就发出了声音,水本来无声,风吹就发出了声音,金石本来也无声,有人敲击就发出了声音。人们之所以要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不平在心中,所以不得不出口为声。”

不平则鸣,这不是不能忍不平,相反是谋求消除不平的办法之一。“鸣”也要有分寸,要鸣的是不平,这就有一个向谁“鸣”的问题,对于那些自以为他是天下最为公正的人去谈这个问题,他会置之不理;对于明白事理的人去讲,他才能帮助你消除不平。

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不平,什么事情只要有好处,他自己要得很多,而给别人却很少。自己视自己为高高在上的圣人,却把别人看作地位卑贱的蠢人。贾谊在他的一篇赋中说:“小聪明的人总是很自私,而卑贱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很高贵。”这些都是不平的例子。

一心为公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妒嫉,由此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的不平之遇要善于忍受,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让小人得意,自己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西晋的石苞面对不平,心底无私,坦然相对,使晋武帝终于自省,也消除了自己的不平之境。

石苞是西晋初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北担任监军的名叫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6)

石苞,渤海南皮人。西晋开国功臣。西晋建立后,历任大司马、侍中、司徒等职,封乐陵郡公,卒后谥号为“武”

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人,陷人于不平之中,实在是不义之举。

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等到王琛的秘密报告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来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说石苞自卫的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将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

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老百姓,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去征讨,又调来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王琛的诬告,武帝的怀疑,对石苞来说,他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了晋武帝的优待。

对于小人的处世之道(人生的必修课程)(7)

晋武帝司马炎,河内郡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石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急关头,应该冷静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要勇于忍受,不要因此而惊恐不安或是气愤不已,轻举妄动,那样只能是把事情搞得更糟。

《如何对付小人》,作者:天舒、段威,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01

感谢大家的支持,因为有你们对这篇文章的观感,才有持续不断更新的动力。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