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象形、描摹为特点的甲骨文,为我们保留了汉服的基本信息。

“衣”字的甲骨文形体,象形,就像衣服之形。

汉服是从什么衣服演变来的(汉服历史衣)(1)

“衣”甲骨文字形(《甲骨文字典》)

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就是衣袖,中间是相掩的衣襟。所以“衣”字的本义指上衣。

“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如“初”、“衬”、“衫”、“袄”、“裘”等。

甲骨文形体的“衣”字,起码还原了汉服这样两个重要信息:汉服的基本形制,汉服的定型时代。

从“衣”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服的基础领形为“交领”。

交领,特点是衣服胸前两襟交互叠合,领口呈“Y”状,是最基本的汉服领口样式之一。

从“衣”字的字形还可以看出,汉服传统为“右衽”。衽,本义衣襟。左衣襟压右衣襟,在右腋下挽结。即“左压右”,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习俗中也用左衽来指死者,以表示阴阳有别)。所以“右衽”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从“衣”字的字形还可以确定,汉服历史悠久,汉服的发展至三千年前的商朝已经定型。

约5000年前,华夏族(汉族的古称)初步形成,并孕育、发展出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先进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发展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养蚕和丝纺。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物质形态的汉服,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最初的形态。

相关的文献资料屡见不鲜,《周易》有一段文字讲到,在黄帝尧舜时期,开始出现了衣裳,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

而殷商时期,也即三千年前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汉服基本定型。这个观点的确立可由甲骨文描摹出“衣”字作为依据之一。

始于这个时期的“上衣下裳(cháng)”,是中国衣裳制度最早的基本形式。衣一般是交领大袖,裳(cháng)的结构类似裙子。

上“衣”下“裳(cháng)”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cháng)”形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这里读作shang,轻声)”。

西周是华夏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汉服作为礼制的重要组成,汉服的形制标准和文化内涵,在经典上得到了明确说明。

服饰制度及礼乐制度先后确立,以这两个事件为标志,宣示华夏族文明时代及族群个性的到来,也因此成为汉服文化的起点。

汉服是从什么衣服演变来的(汉服历史衣)(2)

商周时期上衣下裳

其后,历经秦汉、魏晋、南朝、隋唐、两宋,以至到明朝,汉服一以贯之地延续、发展下来。尤其是明代,汉服样式极大丰富。

汉服是从什么衣服演变来的(汉服历史衣)(3)

《清平乐》剧照

经过历代的发展,汉服从形制上看,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襦裙”制,襦,即短衣;

“袴褶(kù zhě)”制,上短衣,下长裤。

“衣”字确实包含了汉服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表明交领、右衽是汉服最基本形制,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

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