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而言,质量保证是指在确定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的前提下,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的有计划的和系统性的活动。质量保证通常与某种形式的度量与检测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一直是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世纪前半叶,检验成为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贝尔系统是现代工业质量保证史上的先驱者,他于20世纪早期在其西方电气公司成立检验部门,以支持贝尔的运营。休特等先驱者不仅想出了质量保证术语,还开发出了许多有用的改进质量和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由此质量成为一个技术性的专门领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位美国的咨询专家朱兰博士和戴明博士把统计质量控制技术介绍到日本,以帮助其战后重建,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高层管理者,而不只是质量专业人员。

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产品的质量超过了西方的制造商。

随着企业和行业开始重视质量,美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质量对于国家健康的重要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人们对质量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

许多公司在质量改进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管理的质量与对质量的管理同等重要,人们开始使用“大质量”这一术语来突出对于所有组织过程的质量的管理。与此相对的“小质量”,则主要指针对制造质量的管理。

质量的基础概念是什么(质量的历史和重要性分别是什么)(1)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质量的概念演化成了“卓越绩效”的概念。这一概念将所有的经营活动校准和整合在一起,使得组织能够为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改进的价值,并提升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真正的挑战是要保证经理们不要忽略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的一些基本原则。

遗憾的是,美国质量协会发起的一项调查发现,高管们对于质量改进过程的认知和行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表明许多组织要么并没有应用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么就是没有认识到当前的做法是源自质量方法论的。

2005年,美国质量协会提出了会对未来的质量产生影响的六种关键力量:

第一,全球化。组织的形态将会为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所塑造,旧的基础架构将不再成为g版,不断变化的贸易政策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创新创造变革。设计质量和创新将变得日益重要,以应对更快的变化、更短的寿命周期和更高的消费者要求。

第三,外包。工作将日益独立于场所和空间限制,质量也会越来越延伸到全球供应商网络中。

第四,消费者。当今消费者的期望在日益提高,这些期望中除了产品质量,还包括及时的供货,更短的生命周期和更多的产品特性。质量是必要的,但不再是充分的。

第五,价值创造。任何产品服务或业务的价值构成,都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阐述和定义,完美的质量和无暇的服务是不够的,管理体系必须随之而变。

第六,质量观的改变。质量必须由传统模式向系统方法论演变,质量的重点将由经营战略和行动转向人员。

这些力量造成了诸多影响。随着商业界变得日益复杂,质量必须从系统而非过程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