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载无穷年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威海有个村,三苦占了两样,这个村就是威海市草庙子镇打铁村。
1903年的打铁村街景
打铁村打铁打得很出名,做豆腐同样很厉害,这两样都做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
打铁村位于威海市西南部,距草庙子镇政府驻地正北2公里。
1903年打铁村已出现繁华的交易市场
据史书记载,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有刘姓人家从文登杏树夼搬迁到此定居,成了“占山户”,取名刘家庵,村民以制作豆腐为生。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在威海设卫屯兵。当时,威海卫屯兵5600人,邹县铁匠孟显闻讯后从山东邹县迁移过来开炉打铁,成为“买山户”。
明朝初年,邹县打铁技艺远超威海。孟显落户刘家庵后,将祖传打制铁器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制的农具铁器精致耐用,一举成名。后来,在同村村民豆腐刘的大力推荐下,孟显将铁器农具销售给了威海卫城内驻军用于农事,并得到了威海卫首任指挥使刘得的认同,孟氏于是成为明朝军队指定的铁器供应商。
开炉打铁场面
到清代中期,庞、殷、孟三姓在村中建炉打铁,于是改名为打铁村。从这以后,打铁村打铁的打铁,做豆腐的做豆腐。到清道光年间,打铁村豆腐开始声名鹊起,豆腐生意越来越好,于是开始家家做豆腐、户户卖豆腐,打铁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村。
豆腐作坊
文登知县海晏吃了打铁豆腐后赞不绝口,印象深刻。海晏调到京城后把打铁豆腐制作方法带到了京城,不过,天不遂人愿,直至咸丰年间也没有做出打铁村豆腐的味道。海晏多次想将打铁豆腐运往京城,但因当时交通及保鲜条件太差而作罢。后来,海晏将天津的卤水运到京城御膳房后,才成功制作出了打铁口味的豆腐。
据传,慈禧吃完用打铁村方法制作的豆腐后,很是高兴,随口说了一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由此从宫里传到了民间,并成了常用的歇后语。
远在天涯海角的一个小山村的豆腐与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吃上了关系,虽说不上荣光,可拉拉关系总会提高点知名度吧?如果这么想那就真大错特错了。威海人对此是真不“感冒”,不但不“感冒”,还嗤之以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甲午国殇了。
威海自古就是海防重镇。历史上高峰时期,威海卫城里的人口大部分是驻军和随军家属。保家卫国、为国戍边是威海人渗透进骨子里的意识,并随着血脉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打铁村人虽不是戍边将士,可是打铁村无论是打铁还是豆腐,一开始主要就是供应的戍边将士和家属,是实实在在依靠戍边将士生活的。明朝灭亡后,清朝时期,威海依然是海防重镇。北洋铁甲带给了威海人荣耀。然而,甲午的耻辱不仅破灭了威海人的保国梦,也给威海带来了深重灾难,把威海推入了人间地狱。这灾难的根源没有人敢说和慈禧没有关系。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让威海人民想不通的是,慈禧降得了那么多权臣显贵,却降不了了了的几个洋人?难道洋人就是点慈禧的卤水?
豆腐虽软,补的却是钙。身体里缺了钙,吃吃豆腐,总会补点;可骨头里缺了钙,那真不是吃豆腐能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