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诗文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句?”“知道它的出处和含义吗?”长沙市育英学校的一堂跨年级书法课上,教师郭晓芳抛出了几个问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种下一颗热爱生命的种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种下一颗热爱生命的种子(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

种下一颗热爱生命的种子

“你最喜欢的诗文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句?”“知道它的出处和含义吗?”长沙市育英学校的一堂跨年级书法课上,教师郭晓芳抛出了几个问题。

同学们争先恐后,高举起手臂,“我来,我来!”有几个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我最喜欢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讲的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人的气质自然与众不同,它激励我多读书、读好书,做精神品格出众的人。”六年级的冯凡轩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句话,是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里面的典故,它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暑假期间妈妈和我约定,每天做五道数学题,可我有时很不情愿,让妈妈头疼不已。”学生向尚不好意思地说,“你看,‘家规’都难以百分百执行,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更加不容易。所以遵纪守法,一定要从小做起,从我们做起。”

“感受最深的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取得伟大的功绩,必须志向远大;要完成伟大的事业,必须工作勤奋。”学生尹楚宜说。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各不相同,或深或浅,但都言而有物,自成道理。之所以能如此,源于2018年11月,育英学校举办的“书道习得——《用典》校园书法作品展”活动。

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郭晓芳说,“中国传统文化里讲‘字如其人’,书写作为儿童心性培养的重要环节,潜移默化地起着成风化人的作用。”因此,在育英学校开设的书法课上以及她主持的书法社团里,郭晓芳尝试将品德教育融入其中。

以书育人,写什么是关键。“《用典》这本书里,诸如修身、笃行、劝学等篇章,集纳的典故都很经典,也符合培养孩子们品德品性的要求;用典的方式则是很好的文学范例,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郭晓芳表示,在她的鼓励下,书法课上孩子们读起了《用典》,并认真地学习典故的背景知识、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孩子才7岁,目前还在打基本功,但是每个月写一两幅作品,是他最开心的事。”家长陈颖惠说,“在学书法的同时,学一些典故,教孩子立德做人的朴素道理,是很好的事情。”

班里和社团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书中有的道理,年龄大的孩子一下就悟到了,但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其所以然。”郭晓芳也明白,“但是德育工作,就是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到孩子们的心里。”

在去年的湖南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书道习得”活动作为优秀案例获得了表彰。目前,育英学校在书法课上融合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学校还建起共享教育大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与长沙宁乡市的山林、苏家、白沙等偏远小学建立联系,与山区孩子们一起分享“书道习得”活动,一起学写书法、学经典好文、学立德做人,书法德育的路子,越走越宽。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9日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