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 老子说,受到宠爱与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吓,把大的灾祸看得比自身生命还重要。何谓"宠辱若惊"?得到宠爱看作卑下,得到宠爱感到惊喜,失去宠爱则惊慌不安。此即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何谓"贵大患如身"?我之所以有大的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假如没有身体我还有可以担心呢?因此,珍贵自己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他;爱惜自己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1)

学者在讲述道德经

老子在本章围绕两个命题展开探讨,一是宠辱若惊。宠指宠爱、得到宠幸,辱指侮辱、受到侮辱。"宠辱皆惊"指不论得到宠幸还是受到侮辱都感到非常得惊恐。宠爱和侮辱是人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价,是一种社会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思想作为标准。得到宠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道德范畴上的肯定评价,受到侮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道德范畴上的否定评价。但不论是肯定(得到宠爱)评价,还是否定(得到侮辱)评价,人都会感到惊恐。这是用社会道德的准则来警示自身与反思自身,来积极地检视自身道德思想行为的得失之处。这是说,人往往会对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采取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并积极对待这种社会道德评价来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惊恐是人过分注重外在社会道德评价的表现,客观上说,人如果过分注重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必定会给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的压抑甚至是伤害,这是过分地珍重身体和生命所致,这是人的私心在作怪。这就延伸出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人应该珍重生命还是珍重毁誉?人应该珍视生命自身还是珍视外在的毁誉?人应该注重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还是注重珍视自身生命?生命与毁誉孰轻孰重,这确实是需要做出抉择的问题,是很难做出抉择的问题。这是困惑了人几个世纪的问题,是多少代人解释不清的问题。人往往会把宠爱与侮辱看得非常重要,往往把外在 的毁誉看得比自身的生命更重要,往往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看得比自身生命还重要。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2)

白雪孤舟漂遗韵

老子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下指卑下。老子看来,得到宠爱与人的生命相比,本来就是一件卑下的事情。而对于一般人却把得到宠爱看得比生命重要,把得到宠爱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他们能得到宠爱就会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会感到惊慌不安。这就是"宠辱皆惊"呀!这跟范仲淹所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退亦忧,进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有着异曲同工之理。作为高官没有快乐的时光。做地方官则为君主担忧,做京官则又担忧民众,忧愁成为了为官者唯一的旋律。为君分忧,为民忧虑,这是由为官者的社会道德责任所决定。为官者的社会道德责任决定了他们时刻忧愁的思想意识,甚至有的时候为官者把自身道德责任看得比自身的生命更为重要。"宠为下",一个"下"字,决定了老子对于"宠辱皆惊"命题的基本态度指向,以及他所做出的基本的价值判断。人的生命是最为贵重的东西,是第一位的东西,而宠爱却是卑下,是第二位的东西。一个"下"字,表明了人往往把外在的祸患看得比自身生命还要重要,表明了在生命与宠爱这一对矛盾问题认识上的错位,人做出的往往是一个十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是一种认知低下的判断,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判断,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错误判断。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3)

仙鹤啄泥图

二是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正常语序应是"贵患大若身"。它是指人把自身的荣辱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把人的祸患看得比自己身体还要重要。老子认为,人假如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祸患!患指祸患。这表明了老子对待荣辱与生命这对矛盾问题的一种态度。假如人把荣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那还不是一般的祸患,而是重大的祸患。老子之所以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重要看成是祸患,是因为生命比荣辱重要。假如人一旦失去生命,那么天大的荣辱就会变得一钱不值。生命是本,荣辱是末。生命是虎,荣辱是皮毛。假如虎死了,皮毛又将焉存呢?这是舍本而求末,本末倒置呀。这就是老子把外在道德评价看得重于生命是重大祸患的理论基础。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4)

枯树白雪图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把外在的道德评价看得重于生命当作是重大祸患,是因为人忽略了人的生命这个根本。人正是有了生命与身体这个存在根本,才有了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才有了把宠辱看得重于生命的选择。假如人失去了生命与身体存在的根本,就不会产生人在选择上的重大祸患了。老子仔细探讨了外在社会道德评价与生命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根,外在社会道德评价是末,外在社会道德评价要附着在人的生命和身体这个根本基础之上。假如人失去生命和身体的根本,就会失去外在社会道德评价这个末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序.杂事》),身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生命存在是外在社会道德评价赖以存在的依据,失去生命和身体就会失去外在社会道德评价这个根本。老子深刻分析论证了"贵大患若身"这一错误价值判断的蕴涵,他指出这是一种违背"道"基本法则的判断,"道"基本法则是生成万物,因此,"贵大患若身"是与道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的最终结果是使人失去生命与身体,这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呀。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5)

红枝飞鸟闹群山

3、 爱身以托天下。老子在论证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命题后,又讨论出了"贵身可寄天下""爱身以托天下"两个命题。"贵身可寄天下",一个人看重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身以托天下",一个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因此,一个人只有看重自己的生命与珍惜自己的身体,才能看重其他人的生命与珍惜其他人的身体,也才能看重天下人的生命和爱惜天下的身体,所以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他才能做天下主,因此他才能治理天下,他才能拥有天下。因此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君主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担托付给珍重自己生命的人,可以把治理天下的责任托付给爱惜自己身体的人。老子由珍重自己生命和身体演绎出了一个命题:只有珍重自身生命和身体,才能珍惜天下及爱惜民众。珍惜自身生命和身体,才会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自己家庭,才会珍惜他人的家庭;珍惜他人的家庭,才会珍惜整个天下。同理,爱惜自身生命和身体,才会爱惜家庭其他成员;爱惜家庭其他成员,才会爱惜家庭之外的其他成员;爱惜家庭之外的其他成员,才能爱惜天下的民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爱惜自身哪能爱惜他人乃至于天下民众,不珍惜自身哪能珍惜他人乃至于珍惜天下,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这是一个真理。 老子在爱惜他人的前提下,从珍惜自身生命和身体才能爱惜他人的态度出发,对他人与社会作出了公正而负责任的道德评价。事实证明,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需要建立在珍惜他人以及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缺少珍惜与爱惜他人以及客观公正的基础,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人的社会道德评价(包括毁与誉)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假如一个人重视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无疑会对自身或他人的生命与身体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种毫无价值的灭顶性的戕惨,这是对人的一场重大的祸患。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6)

红日飞鸟闹群山

老子在本章论证了"贵生"与"贵誉"的课题。贵生指珍重自己的生命和身体,由此可以推及到珍重和爱惜其他人乃至整个天下民众的生命和身体。贵誉指看重身外的毁誉,包括对待功名利禄与荣辱得失的态度等外在的社会道德评价。人往往都要时刻需要在贵生与贵誉间展开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绪以及生活的质量,这种选择决定于人的道德层次与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处在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时往往只能选择贵誉,因为贵誉是人获取基本的财富和地位的媒介,是人获取基本的财富和地位所需要的依仗。而人处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时往往才能选择贵生,因为贵生才能顺天安命而遵循道的德性。寿命位财是人追求的目标,而宠辱荣患与功名利禄是人追求的至高理想。珍重生命是贵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只有把生命看得远远贵重于功名利禄与荣宠得失,才能做到清心寡欲与静心安命。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具有递进性的特征,人往往只有历经贵誉的阶段才能迈进贵生的门槛,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劫难尤其是重大的劫难是人生境界得到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7)

飞鸟群山图

俗话说,不遭魔,不成佛,遭魔是成佛的先决要素。遭魔才能觉悟,觉悟的大小决定于遭魔的大小。小魔有小悟,大魔有大悟。觉悟成为人生境界提升的惟一要素。人处在功利境界会把宠爱和侮辱看得重于生命,他们得到宠爱就会惊喜万分,失去宠爱就会惊恐不安。不论是得宠或是受辱,他们都会感到惊恐。人在历经了劫难后就会有所觉悟,就会迈进到宇宙自然道德境界的门槛。此时就会明白贵生的道理,就会看重自己的生命和身体,也才会看重他人的生命和身体,才能珍重他人的生命和身体,才不会滥用刑法与草菅人命,才不会极端自私与残酷无情。此即老子所言,珍贵自己的身体才能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把治理天下的任务依靠给他。这是老子历经劫难后所觉悟到的迷惑了人几千年的命题,老子给出了千年之谜一个谜底。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8)

一支荷花立水中

人处在贵誉境界,就往往会把尊严(宠辱)放在高于生命的位置。他们为了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以牺牲生命作为代价,他们会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处在贵誉阶段人的一般特征。王夫之《老子衍》里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这段话揭示了处在"贵誉"(功利境界)与"贵生"(道德境界和宇宙境界)的特征。王夫之认为,处在"贵誉"境界的人,是因为他们看重自身,看重自身的宠辱,而处在"贵生"境界的人,是因为他们完全忘却了自身,只有忘却自身,才能忘却自我的存在,才能安天顺命,才能依道而行。以此而论,"有我"与"无我"揭示了"贵誉"与"贵生"的本质,成为了判断"贵誉"与"贵生"的依据。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人只有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才能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最后,觉悟的前提还需要有慧根,没有慧根就不会有觉悟。灵光是智慧的表现,是获取觉悟的基础。

老子谈宠辱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宠辱若惊(9)

风雪跋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