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罕明/文01 全社会对财务认识存在盲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会计与财务有什么不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会计与财务有什么不同(财务与会计是两码事)

会计与财务有什么不同

史罕明/文

01 全社会对财务认识存在盲区

每个单位都有财会部门,都有财会人员。

民间把财会人员统称会计。

张会计今天请假了,李会计出差了,刘会计到税务局去了。

我们没有听说过叫张财务、李财务、刘财务的。

全社会对财务,似乎没有多少概念。

前一段时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全国征集会计文化论文。

主题都是关于会计文化,没有一个提到财务文化的。

学术界对财务文化的认识,明显不足。

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高级会计资格三种考试。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法》《会计实务》《财务管理》。

三门课程,有两门是财务类,只有一门是会计类。

应该叫初级财务员、中级财务师、高级财务师考试才更准确。

可见,政府财会主管部门,对财务的认识不到位。

国家有《会计法》。但《会计法》只谈会计,几乎没有财务什么事。

其实,《会计法》既管会计,又管财务。

说明,对于财务管理,我国存在法律空白。

看来,国家财会主管部门、财会学术界普遍不重视财务,才是老百姓只知道有会计,不知道有财务的根源。

02 关于财务的概念

我国把某类事情,叫X务的挺多。

涉及国家的事情,叫国务。如国务院、国务委员;

涉及政府的事情,叫政务。如政务大厅、政务人员;

涉及党的事情,叫党务。如党务工作者;

涉及商业的事情,叫商务;涉及外交的事情,叫外务;涉及华侨的事情,叫侨务;

涉及税收的叫税务,与盐有关的叫盐务;治病救人的叫医务;治安管理的叫警务;审判辩护叫法务;管教学的是教务;管后勤的叫总务;管水的叫水务;管票据的叫票务;管钱财的叫财务。

按照财务管钱财的概念,会计也是管钱财的,应属于财务类。

会计是通过凭证、账薄、报表方式管钱的业务。

会计是财务的下级,也是财务的上道工序。

可以认为,运用证账表以外方式管钱的业务工作,就是狭义的财务。

狭义的财务加上会计,就是广义的财务。

03 狭义财务的业务范围与业务内容

按照证账表以外的业务,都是狭义财务的定义。

我们把狭义财务的业务,概括为五大类五十余种。

第一类,企业筹办类,共三种业务。

企业单位注册成立,财会人员首先要到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交纳注册资本,出具验资证明;

要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

要到银行办理开户许可证。

第二类,企业筹资类,共二十余种业务。

负责企业资金筹措。制定筹资方案,报董事会批准;

包括引进投资资金,申请财政补助,申请税收减免与优惠政策,发行企业债券、中短期票据、股票,申请贷款,融资租赁,工程保理等。

需要联系投资人、财政、税务、发改委、银行、证券、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部门,磋商谈判。办理收款、还本、付息业务。

对贷款项目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第三类,企业投资类,共四种业务。

负责投资业务,制定投资方案,报董事会批准。

投资到账后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投资分红,投资活动分析等。

第四类,企业运营管理类,共十八种业务。

一是税务业务。

企业有纳税义务。财务要领取、开具发票,申报纳税,接受税务检查,进行税收筹划,处理税务问题。

二是银行的经营资金收付业务。

企业单位日常的每一笔经营资金收付,需要财务到银行办理收款与付款结算手续;每月月末要核对银行对账单与单位账目的差异,并编制未达账项余额调节表。

要负责资金运用,要对运营环境、条件、目标要求、执行效果等进行经营活动分析;

三是审计业务。

企业必须接受政府审计监督,还要接受社会审计的鉴证。财务是主要责任部门,要负责全程接待,全面答复,直至审计满意;

四是财政业务。

财政是财务的业务领导,是财会人员的管家。

财会人员会计证领取、会计证年检、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会计职称考试、违规吊销从业资格证,先进评选,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都由财政负责。

五是行业主管部门业务。

企业要完成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财务要接受主管部门对目标完成情况有关财务指标的考核,财务监督检查。

六是国资委业务。

国有企业有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主要责任在财务部门。要全盘负责,向国资委汇报,接受国资委检查;

单位财务制度制定,年度预算、项目计划、筹资、投资、资金运用、利润分配方案编制,决策参与,执行监督,比如合同审核、报销审核、财务检查、质量验收、年度绩效评价往来账清理、资产盘点等,都是过程监督的具体形式。

七是社保业务。

企业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保,要办理社保交纳和退还手续,接受政府社保部门检查。

八是纪检监察业务。

企业涉及党纪、监察类投诉,要接受纪委、监察委监督监察。财务有义务全面配合。

九是财务制度制定与修改完善业务。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财务制度,各个单位几乎都不相同。

财务要根据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特点,不同时期、不同领导的不同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财务制度、办法。

十是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

报销审核,合同审核、活动方案审核等,都是制度执行过程监督的形式。

十一是年度预算编制与上报批准。

每个正规单位,每年都要编制年度预算。经董事会、党委会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十二是计划、方案编制工作。

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除了总预算外,还必须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或者叫活动方案,有比较具体,操作性很强的预算,需要财务编制或者审核后,才能执行。

十三是决策参与。

企业单位重大经济活动,财务要参与决策,向领导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十四是年终资产盘点、往来账清理。

十五是到所属单位开展财务检查。

十六是项目、活动结束,财务要参加质量验收和效果评价。

十七是参加财务科研活动。

部分大中型企业有承担上级安排的财务科研任务,要搞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十八是每年年终,财务要参加对机关各部门、各所属单位的绩效考评。

第五类,企业清算类,共八种。

企业到了关门倒闭、破产清算阶段,财会人员要留下来进入破产清算小组,负责兑付职工工资、交纳税金、清理往来账、分配剩余财产。

要负责办理税务、银行、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

04 财务产品的种类

财务产品包括三大类,有数百种。

第一类,财务合格产品。

包括财务制度、财务预算、财务计划、财务融资方案、财务资金使用方案、财务投资方案、财务资金分配方案、财务管理措施、财务检查报告、财务决算、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建议书、财务工作总结等。

第二类,财务不合格产品。

财务制度、财务预算、财务工作总结等合格产品在达到领导满意之前,要一次又一次修改。

修改之后,前面的劳动成果,就成了不合格品。

笔者曾经主持起草了一份给省长的汇报材料。

修改了23次才定稿,历时一个半月,动用财会人员20多人次,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全集团各方面的财务工作,预测了“十二五”集团的财务状况,提出了需要省政府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报告定稿件为97页,其中正文只有35页,附件多达62页,有50多张图表。

第23稿之前的22稿,全是不合格品。

该财务产品的合格率,只有1/23,即4.3%,不合格率高达95.7%。说明财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

这就是财会人员忙碌的核心原因。

财会人员的很多劳动成果无法得到认可,不能计入“比赛成绩”。

原因之一是不同的领导要求不同。

要求高,合格率低;要求低,合格率高;

原因之二是财务工作的难度系数。

难度越大,合格率越低;难度越小,合格率越高;

原因之三是财务产品的创新性。

创新性越强,合格率越低;创新性越差,合格率越高。

第三类,财务废品。

很多财务产品,由于决策方面原因,而成为废品,很多人却不知道。财会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收购某房地产公司的调研谈判活动,耗时近半年,劳动成果堆起来足有一尺多高。

后因对方要价太高,我公司难以接受,放弃收购。

我的劳动成果,全部成了废品,没有一点用处。

但领导不能认为,我这段时间在单位的工作完成的不好。

因为收购活动属于保密事项,双方单位均只有五个人知道此事。

没有达成协议之前,谁也不能对外说。

单位很多职工就可能误解,我在干私活,没有好好上班。

我也不能向大家解释。

工作总结中也不能提及此时。

只有一句话,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领导心知肚明,但其他领导,很多中层就不理解,不认同。

财会人员干类似工作的情况很普遍,就像地下工作者,只能单线联系,不能告诉外人,非常容易受到误解。

财务工作的创新性极强,要因时因事因地因人不断变化。

这与会计工作全国有统一制度完全不同。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通用性较强。

财务是一种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是行业文化,是单位文化,是时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