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30 草书释读24

2.5 教育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今天讲讲有关教育方面的字怎样草化。社会要有人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古代教育,如《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乐、射、驭、书、数,统称六艺,每一种都包括更细的分科。这里有很多常用字,我们来看看草书怎样写。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六艺之一,「礼」字。甲骨文、金文「礼」没有「示」字边,只写「豊」,大约到战国时期才加上「示」,成为一个新字。我在14课中讲过,甲骨文、金文「豊」跟「丰」非常相似,直到汉隶中还经常混写,如《礼器碑》和《乙瑛碑》,「礼」字右旁,一个写「豊」,一个写「丰」,没有统一。草书很多是从篆书来的,「豊」和「丰」金文大体相近,草化结果就会很相似,甚至完全一样。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丰」字草化前面课程已经讲过,上面是一横三竖,下面似乎是两横,其实是「豆」字取铁围势变过来的。「豊」字草化,可以看「礼」字右旁,皇象章草写法源头可以追到金文,中间多了一横,今草省略了这一横,先写一横三竖奋笔势移位,然后下面写一个铁围势,这跟王羲之的「丰」没什么两样。再次提醒一下,我讲过,一横三竖下面三横是「无」,一横三竖下面两横才是「丰」,或者不写两横写个铁围势,「豊」也是这样。

相近字:礼和体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14课讲过「体」字,「礼」和「体」右旁都是「豊」,这一来,只好靠左边来分别两个字了。「体」左边是「骨」,「礼」左边是「示」,规矩点写是不会混淆的。但写快了「骨」取飞带势,这是常见的,「示」是舞鹤势,不用飞带,一转成飞带就跟「体」一模一样了,这是要避免的。孙过庭写「礼」和「体」,分得很清楚,宋人就有点随便了,草书差一点就是另外一个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六艺之二,音乐的「乐」,引申义是快乐的「乐」。本级第五课就讲过「乐」字草化,这里不重复。27课讲「属」字时,曾提醒各位注意和「乐」很相似。今天再说一个「平」字,也是相近字。「乐」字取奋笔势加顾盼势,「属」字取奋笔势加钩裹势,「平」字取奋笔势加反十字势,先横后竖是十字势,先竖后横是反十字势〔或称十字倒笔势〕。认清了笔势,就比较容易记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六艺之三是「射」字,这是射箭,既是军事体育运动,又包含贵族礼仪。甲骨文「射」,是一支箭已经放在弓上,这是横放的「矢」,未射的箭。战国时期楚简写「射」,左边是「弓」字,右旁是倒置的「矢」字,这是射出落地的箭。到秦代小篆产生了讹变,左边的「弓」变成了「身」。「射」字另一种思路,如金文,弓箭旁边多一个手,以手去拉弓,意义更清楚,甲骨文那种写法,应该是金文这种的简写。小篆弓箭又讹变为「身」,「手」变成了「寸」。这一来小篆有两种写法,有点犹豫不决,睡虎地秦简也有多种写法,最后「身」旁一个「寸」胜出。宋代王安石说「射」的原义是矮小的人,这是把讹变当本义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身」字草化早已讲过,写「射」的时候,左边的「身」字原来一撇改用策,以使笔势向右,然后顺势写「寸」字。「寸」字的一点也可以放在外面,如索靖这样。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六艺之四是「御」,古文写作「驭」,《说文》:「御,使马也」,指驾驭车马的本领。「御」字发展有两条线,看金文比较清楚:一是跟道路有关,道路是「行」字形,一半是「彳」,这是金文的左边。中间上面是「午」,或说是马策,或说是声符,也可能是车盖。「午」下面「止」,表示行走,运动。右旁是坐着的人,后来演变为「卩」。从秦隶一路演变到汉隶,中间变成了「击」。还有一种思路,不写道路,写车或马,六国古文就是一个「手」加一个「马」,表示用手控制马。秦代废止了古文,汉隶很少有人这样写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御」字草化,双人旁简化为一竖,中间省去「止」,余下两横一竖简化为一横一竖,右旁用节耳化势。二次组织笔势,如皇象、智永所书,左边一竖不变,中间和右旁组成飞带势移位。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六艺第五,「书」。不是书法,这是讲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简单点说,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书」字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聿」,下面是「者」,古音读祖,声旁。「聿」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一只手拿着一枝笔,或一枝棍,最早的笔可能就是一根树枝。草化时,手可以写成驼头势,也可以写一个狮口,中间一横变成一竖点,跟笔杆那一竖组织在一起,写出来好像草字「中」。下面的「者」笔画很繁,干脆用一横替代。裹束起来,然后二次组织笔势:先写竖横横,然后加点,这点就是左边移过来的。

一竖两横是竖笔势,这是用使来写「书」字,如米芾。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最后不加点,我说过,越是高级书法家点越少,加了点计笔势麻烦。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注意王羲之中间一竖常常写得很短,成为一个特色。这个字要加点曲线怎么写?皇象、索靖写了一竖后,两横当作「乙」字写,这一来上面一个反十字势,下面和一点组成玉函化势,孙过庭《书谱》中也有这写法。王羲之还有顺时针转的,两横写成曲钩势,曲钩势加一个长竖,很容易误会成「吊」字〔吊一竖不出头〕,所以这样写,竖笔只能像王羲之这样写得很短。

相近字:土和书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土」和「书」草书很相近,有什么不同呢?「土」写起来是横竖横,最后加一点以和「士」区分。「书」笔顺是竖横横,可加点,也可不加。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六艺之六,「数」。《说文》:「数,计也。从攴,娄﹝所矩切﹞声。」「娄」通常认为是毋、中、女三部分组成的,草化时,上面的「毋」只写框架,铁围势用两点替代,「中」字省去不写,下面「女」保留。右旁「攴」,又写「攵」,草书用飞带势替代。把左右裹束起来,就得到这样一个草字,这是草书「数」吗?不是,还可以简化。

这里有几个偏旁部首颇为相近,我各举一个字例,草化时分别用竖笔势一开、交争势、飞带势、竖笔势两开表现。「攵」和「攴」本来是一个字,所以「攵」旁也有用竖笔势一开的。今天不详细加以说明了,大家先有个基本印象就可以。

因为小篆「数」右旁是「攴」,所以还可以简化,不写飞带势,而是写竖笔势一开。写出来的「数」,就是这样的。

一 二 三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下面讲讲基本数字的草书写法,首先是一、二、三,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真书都一样,没有变过。章草皇象《急就章》写法,保持每一笔独立,既没有连写,也没有加雁尾。今草也是,最多就是收笔处会有一点带笔。「二」字两笔如果连写,可能误会成「乙」,「三」字如果连写,可能是「与」,所以古人写草书不是随便连写的,而是非常谨慎。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四」字,篆字有三种写法:籀文是四横,两个「二」迭加,照草法规则「三」表示多,四横省一横会变成「三」,所以不能照籀文来草化。小篆「四」是另一个系统,有人认为是假借,即「泗」的省简,六国古文,有学者认为是流鼻涕的样子,信不信由你。隶书写法很显然就是小篆的隶定,章草也出于这一系,外框用铁围势,中间两点羊角势。今草取势也一样,王羲之《寒切帖》有一个「四」,如果你觉得不大清楚,可以看孙过庭的。

《古诗四帖》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古诗四帖》有两个「四」字,草法很奇怪,说直白点,就是不合草法,第一个不知道这大圈怎样走的,第二个写成这样,通常是「问」字,《古诗四帖》作者自己写的「问」字,跟「四」一模一样。像这样的作品,不宜当字帖。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8)

「五」字,早期甲骨文也有写五横的,实在不方便,后来改成一个交叉,金文就有这写法,六国古文也保持这种写法,《说文》里面收入了。小篆上下加了横笔,隶书写法就是这么来的。草书在书写顺序上有所不同,先写上下,后写中间,你可以理解为虿尾势加一点,或者两个奋笔势迭加。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9)

「六」字,这是个假借字,甲骨文像一间屋,是「庐」的初文,因为古音相近,借用为「六」。经过小篆和隶变,皇象《急就章》有两种写法,前一种接近于真书,后一种为王羲之采用。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0)

「七」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一个十字,隶书初时也是写十字形的,只是一竖比较短而已。后来为了避免和「十」字相混,一竖转了尾巴。草书「七」都是转了尾巴的,奋笔势移位。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1)

「八」,这也是假借字。《说文》:「别也。像分别相背之形」,本意是分背。甲骨文、金文借用为数字,逐渐固定下来。这个字笔画简单,或取斗鹑势,或取羊角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2)

「九」字在第七课中讲过,凤翅势,这里不重复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3)

「十」字,金文一竖中有肥笔,有学者说上古结绳以记数,绳中间打个大结表示「十」,小篆中肥笔变成一横,这就是现在的「十」字。「十」也是笔画简单的字,隶书、草书都差不多。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4)

「百」字,最早甲骨文就是「白」字,一百就是一白,后来固定为「百」

字,这样「白」和「百」分开了。小篆沿袭这写法,隶定后一直用到今天。草书皇象写法可分析为奋笔势、驼头势,智永今草只用一个歹字形飞带势,比较简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5)

「千」字,甲骨文是「人」字下加一横,小篆加以美化,但基本结构没有变。隶书有两种写法,第一笔有用撇的,也有用横的。草书把「人」取钩裹势,然后加一横成为飞带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6)

「万」字,《说文》:「虫也」,本意指蝎子。金文逐步繁化,先是加了一横,后来又加了一裹,小篆拉长弧线,笔画越来越多。隶书用直线条,上面隶变为草字头,写起来比较容易。草书从隶书来,草字头用两点一横,中间田字形用一横替代,下面框架取钩裹势,框架中三角形等于口字型,可以省略。裹束起来,如智永所书。二次分笔势:这是羊角势,奋笔势加钩裹势。

谢谢。

本节要点:

· 教育:六艺。

· 里、乐、射、御、书、数。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复习思考:

·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7)

章草「故」字右旁用交争势,今草改用竖笔势,就整个「故」而言,各用了什么笔势?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克己复礼,知书达礼,分庭抗礼,礼贤下士,

· 先礼后兵,诗礼传家,尊贤礼士,彬彬有礼。

· 天伦之乐,乐天知命,自得其乐,其乐无穷。

·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书经·大禹谟﹞

·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 心中有数,数以万计,书香门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