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敏王阳明是思想家、教育家他当官很有政绩,却并不热衷做官说过:“仕途如烂泥 ,忽入其中 ,鲜易复出”他以一生从事讲学而自豪,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朱熹和王阳明思想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熹和王阳明思想区别
唐晓敏
王阳明是思想家、教育家。他当官很有政绩,却并不热衷做官。说过:“仕途如烂泥 ,忽入其中 ,鲜易复出”。他以一生从事讲学而自豪。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有密切关系。王阳明哲学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万物一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这是儒家的重要观念。王阳明的这一思想是对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和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王阳明教育哲学的核心观念是“致良知”。良知二字语出孟子,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 , 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这里的 “良知 ”主要是指先验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王阳明认为良知良能不仅与生俱来, 乃是人心所自有 ;其次 ,良知具有普遍性,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古今与圣愚。不过,有些人的良知却是被物欲所昏,因此需要“致良知”。“致”良知。王阳明致良知之 “致 ”包括两层涵义 :一为“至”,即达到 ,并不表示知识经验的增长 ,而以良知的自觉为目的 ;二为 “行 ”, 即推行实施,“决而行之者 ,致知之谓也”。“致良知”不单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即需要“做”。即涉及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在这方面,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与行是一体的。
为致良知,王阳明特别强调立志的作用。立志即树立理想和目标。王阳明认为:“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 ,如无航之舟 ,无衔之马 ,漂荡奔逸 ,终亦何所底乎?”这种观念,很有价值。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王阳明是哲学家也是诗人。目前,研究者对王阳明的诗教思想研究不多,而且主要是谈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时才提及。其实,诗歌教育是王阳明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正是诗的思维方式。在诗歌中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对万物有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为了珍惜一个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小林一茶的诗“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为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 这就是诗人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