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兔爷是封神演义中的长耳定光仙,所以比较早的兔儿爷形象是“金光洞”。国人有男祭灶和女祭月的习俗,然而兔爷早期这是女人祭祀太阴星君时防止孩子捣乱而给孩子的玩具。北京、河北和山东等地都有制作、供奉和陈列兔爷的习俗。

兔爷是北京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 。(文字转自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1)

明清一直到民国时候,老北京城里有很多制作“兔儿爷”的手工作坊,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常年供人们选购,尊称为“请兔儿爷”。逢年过节每家都要请一尊新兔儿爷回家,表示对兔儿爷的尊敬。平时在乔迁、嫁娶、升学、开张、生子的这些喜庆日子里亲戚朋友间也会送上一尊兔爷表达祝福,成为了北京人一项美好的传统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3)

这个是现代艺术家经过二次创作后的兔爷,用的是软陶制作,顿时看见觉得萌萌哒,多了一种趣味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4)

坐骑也一并改良为萌宠,整体多了一份童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骨头(非遗在身边兔爷)(6)

到今天,兔儿爷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的形象大使,北京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对外交流文化礼品。不管是早起的兔爷形象,还是经过二次创作的新兔爷形象,兔爷这个名字已经代表了北京的一种文化,这门手艺也希望能够代代相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