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初为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加以论述。

只是轰轰烈烈的洋务派运动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

套句广告词:“80岁的大脑,20岁的身体”。这样只有一个结果,身体想爽,想搞花样,但是大脑不让。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张之洞

“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比如: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一系列儒家学说。

“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就是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体”是指主体思想,主要是指核心理念、制度原则等。

“用”是指辅助应用,主要是指行为方法、工具产品等。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

清议报

看到这儿,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这分明是洋务派“和稀泥”的理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到底,是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下,采用西方技术发展工业,造枪炮、修铁路,办报纸,建学校等办法来挽救时局危机。

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历史局限性,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一目了然。

“体”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银铜铁铝。“用”更像是用途、产品。

举个例子,金子好吧,但是好的材料未必适合生产所有的产品,比如用金子做一个马桶,不但成本高,而且使用寿命未必就比陶瓷更长久。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

传说中的黄金马桶


清政府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约85公里。

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仅12公里。在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

而这区区的12公里,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还规定必须由骡马牵引车辆。电影《让子弹飞》就曾经再现过这个场景。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

马拉火车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

让子弹飞剧照

现代人看来,这不就是搞笑吗?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比如洋务派代表、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了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在管理方面,还是要“中学为体”,怎么个着法呢?

就是先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个铁厂必须是“道台级”。这样一台,厂长就是四品大员,以下设置层层官吏。巧合的是,启用的这个厂长还是自己花钱捐来的候补道台,炼钢不懂,捞钱回本倒是一把好手。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

汉阳铁厂

张之洞本人也昏招不断,本来厂址应该在距离汉阳120多公里的大冶,因为那里富产铁矿。但张大人为了近距离感受到现代化工厂,看见工厂的烟囱冒烟,于是铁厂就建到了汉阳自己的衙门口。

无疑造成了原料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最终,还为选厂址买良田,打地基多耗白银100多万两。

在采购冶铁厂设备时,张之洞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购买国外的新式设备。

薛告诉他,冶炼设备有酸性和碱性两种,要先将原料铁矿和焦炭样品寄给制造设备的厂家化验,然后才能定购。张大人却回复说,中国地大物博,啥矿都有,只管随便来一套。

结果薛所定的设备恰好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导致铁厂制造的钢材含碳量太高,不符合标准成了一堆废铁,造成巨大浪费。

清朝教育改制的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

汉阳铁厂

张之洞还为了应付外国公使参观,从外国购买进口200多万两的钢材,假装成是汉阳铁厂的产品,

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学习了西方列强的科学技术,还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竺等,所以驶上历史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明治维新”。

正因为清政府的封建性和洋务派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才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失败。因为“体”和“用”之间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与上层建筑的不兼容所导致的。

至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没有效融合,反而向两极分化。

加上时政的内忧外患,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断裂了,只留下历史的一声叹息。

#教育#

#历史#

#清朝趣事#


感谢关注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