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1)

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合肥这十年”·科技创新篇新闻通报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书写了科技事业的辉煌篇章。

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先后荣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字号”创新品牌……走过非凡十年,如今的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二十、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创新成果

十年来,合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

“九章”“祖冲之号”上新、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人造太阳”破百秒燃烧、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合肥,绽放耀眼星光。

2012年以来,合肥累计9项成果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2)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大厅全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关键词:国之重器

近年来,合肥高标准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2020年9月,合肥国家实验室实现全国首批首挂,总投资43亿的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建成,管理体系、科研体系、项目体系加速构建。

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2个在建装置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先进光源等5个装置计划年内开工;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备选项目,谋划G60 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

目前,合肥布局大科学装置12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合肥正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3)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关键词: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十年来,各类创新人才在合肥加速集聚,呈现各类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画面。

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200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1.4万人。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国际人才城,建设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海外人才工作站50家,合肥连续3年入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6位。同时,集成创新人才政策,依托天使基金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肥创新创业,已累计支持团队220个。

去年底,合肥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时间为每年9月20日,以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4)

中国“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里,来自不同国籍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探讨。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关键词:科研平台

十年来,合肥加速布局“国字号”交叉研究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投入运营,多语种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及国产化平台、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进展顺利,目前在建及建成交叉研究平台达28个

建设若干科学中心研究院。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研科学中心研究院8家,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以及深空探测实验室、JH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投入运行,环境研究院正加快组建。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5)

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夜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关键词:协同创新

合肥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进高校院所资源。自2012年以来,与中国科大、清华、中科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大学累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

与此同时,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管理,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涌现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6)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关键词: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的使命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从1到N”的应用转化。十年来,聚焦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合肥建立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如何发现成果?合肥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目前已摸排成果397项,其中已成立公司成果70项,意向成立公司112项。

如何更好转化?合肥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目前已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3个。同时,打造各类孵化转化载体,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

如何加速应用?合肥突出重点领域、先试先用,打造首批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首创建立场景创新中心。目前正在谋划通过政府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支持“三新”“三首”产品本地优先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就地应用。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7)

夜幕下的安徽创新馆。

关键词:企业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年来,合肥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壮大科技企业规模,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上市企业”培育链条,分类分阶段精准支持。目前,全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98家,培育高成长企业267家,拥有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7家。

引导企业加强研发,综合运用研发经费补贴、合创券等后补助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已首批支持13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补助资金3.54亿元,向1805家次企业发放总额近8000万元的创业创新服务券。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累计获批省创新联合体和技术创新中心13家,占全省半数以上;组建市技术创新中心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家。

优化为企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需求)对接会,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的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已组织对接活动20场,促成意向合作70余项。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8)

中国声谷-科大讯飞全景。

关键词:体制改革

十年来,合肥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政策制度创新,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高位谋划推动,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造合肥“科创大脑”,整合全市科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接。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难题、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图谱,实现产业和技术的精准链接。

强化政策资金引导,逐年修订调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借转补”、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74.1亿元、较2012年增长6.7倍。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9)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关键词:开放创新

十年来,合肥坚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科技创新,厚植创新文化,充分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获批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2家(其中国家级14家)。协同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挂牌成立首个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目前累计建设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4家、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2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搭建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集聚2000多台(套)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总价值超过16亿元。

加快推进科技惠民,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累计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2家,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6家,全市科技特派员1117人,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项目,着力打造大型育种研发和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组织疫情防控应急攻关,助力研发国际首个获批的重组蛋白类新冠疫苗,可交互空中成像、电子哨兵等一批技术和产品为科技战“疫”提供坚实支撑。

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十年跻身全球百强)(10)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药谷科技产业园建设效果图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合动力”融媒体工作室、“姗姗不迟到”融媒体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