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张扬个性,因为个性随意流露,不加以控制,都难免越礼;如果无节制地张扬个性,就更可能既伤他人,又害自己。
《论语·述而》篇第九、十章,孔子的实际行动也是主张情绪管理的。
- 原文注释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憨聊译注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更不用说大吃大喝了。
孔子如果在这一天由于参加丧事而哭泣过,那就一整天也不再唱歌。
- 憨聊俗解
死生为人生大事,死者已去,自古,亲朋好友沉痛悼念,既是长情,又是人伦之礼。 前去吊唁的人,在丧家用餐,也属于习俗,但参加丧葬仪式的人,言行举止缺乏肃穆和悲伤之情,甚至是大吃大喝,就有损礼节。
孔子涉及丧事的情绪情感管理, 给教师至少三点启示:
留住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孔子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是善良的具体表现。更是对他人的最起码的尊重。
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善良仁义的发端,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原本情感。
教师关爱后进生,同情弱者,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安慰鼓舞情绪低落的孩子,就是人人本该具有的恻隐之心、善良之心,就是天良!你忽视或漠视这方面,就可以说是丧尽天良!发泄情绪性的打骂学生,不用寻找任何借口,你就是天良有问题。
守礼尊重他人他人悲伤,感同身受,你给予理解、同情、尊重,甚至是关怀、帮助,这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现代社会,除了至亲以外,很少有人做到,这也恰好证明她的珍贵。发自内心的同情,将心比心的哀伤,是对不幸者的深切安慰,能够帮助他们渡过情感危机。
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情感,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适度表达。而礼仪,就是对情感表达所作出的合理性规范。遵照礼仪要求,表达情感,就是一种仁道。
教师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情绪情感,给予必要的关注理解尊重,也是自身素质体现,既是仁德,又是智慧。
控制自己情绪“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如果在这一天,由于参加丧事而哭泣过,那就一整天也不再唱歌。孔子“日哭不歌”,是他悲哀发自内心的真诚表现,是悲痛情绪情感的自然延续。
对于俗人来讲,如果你天性悲喜频道切换很快,做不到“日哭不歌”,那就需要依靠理性来加以抑制管理,否则,真不好。
作为教师来讲,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非常重要,由于一时冲动,酿成悲剧的事例实在是教训深刻,不得不引以为鉴。
- 浅悟零存
恻隐之心是基本道德,尊重守礼是行为规范,修养仁德、管理好情绪是智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