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理解很显然是失去。失去的也许是人、也许是事、也许是物;当然这个“失去”的大前提是拥有。很奇怪的是,多数人更愿意去谈论丧失里面失去的部分,而甚少提起拥有。毫不夸张的总结一番,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丧失的历程:从失去母亲的温暖——安全的子宫,到失去母亲的拥抱独立行走,再到离开家去到学校,最终离开家拥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之大痛,莫过于失去所爱之人。他们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生活从此变得残缺。但是,残缺的生活却还需要继续。

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珍贵礼物,也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不管经历何种丧亲之痛,我们都要活下去,而且能够活下去。

失去是一种常态(丧失不是坏事情)(1)

人的一生就是丧失的一生。当然这就是简单粗暴的理解人生成长版本的一种,似乎我们所有的精力都需要去与丧失和解。当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而我更想在其中加入加入丧失的前提----拥有,人的一生是从拥有到丧失再到重新拥有的过程。

丧失有很多的层次,首先前提是“拥有”,有才能失,有多少才能失多少,有多深就能失多深,可以是现实层面中一个物品的丧失,这也许仅仅只是让你觉得遗憾一下,然后转念一想,也许可以买个更好的;也可以是深深的植入到精神世界的失去,正如一个人的信念.

失去是一种常态(丧失不是坏事情)(2)

最后我仍然想要强调的是,丧失不是坏东西,它的确有够悲情,但同时也是一个唤醒拥有的过程,也是拥有的契机。我想对于人而言最大最终极的丧失当属“死亡”莫属。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终极的丧失议题,人类五千年的文化一直致力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