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山东竟然迎来了39℃的高温天气!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往那一趴。”据说这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好在我们现在有空调,最不济也有电风扇,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但是,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有哪些避暑的好地方?
“六月入得避暑洞,清凉如水世间无”
——秦王避暑洞
秦王避暑洞坐落在山东省巨野县金山之阳,是一处历史罕见的人工开凿工程,因洞内冬暖夏凉,又名清凉洞。有诗赞曰:“六月入得避暑洞,清凉如水世间无”。
秦王避暑洞开凿于西汉中期秦王避暑洞,劈山凿成,大洞的明道长63.3米,宽4.8米,壁高15米。明道中有2耳室,洞内又有东西各2个耳室,一个正室。主室内有一缕泉水流出,洞顶水珠滴滴,冬暖夏凉。其主洞东北角,有一近似天然隧洞。两壁平滑,上刻“清凉洞记”“秦王洞壁记”“大明禅院记”及历代官吏文人的题咏诗文,内有唐代石雕佛像。秦洞背风朝阳,晨雾暮雷常穿射而入,使洞内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故称秦洞云霞。
秦王避暑洞有不少传说。一说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建造的驻跸行宫,始皇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前220-219年)曾两次东巡。东巡路过巨野时,就在此洞避暑。一说是隋末唐初,李世民为“秦王”时东征路过此处,曾在此歇息乘凉。故有“秦皇避暑宫”“秦王避暑洞”“清凉洞”多种称谓。
“林高遮烈日,溪水绕石桥”
——竹泉村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距省会济南市240公里。竹泉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背倚玉皇山,前有千顷良田,中有石龙山,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可谓当地百姓的风水宝地——洞天福地也。据载,竹泉村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村民以高姓居多、赵姓次之,高氏族人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明末青州衡王府仪宾高炯都曾在此修建别墅,享受天趣,别墅屋基犹存。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原名“泉上庄”,据传说,乾隆年间,郑板桥曾两次到访此处,临走时题写了“竹泉村”三个字。像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一样,这里同样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林高遮烈日,溪水绕石桥”,不只在古代,竹泉村现在以“竹、泉”而驰名,成为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临沂有名的避暑胜地。
“繁华逝水,旧踪难觅”
——袁氏避暑山庄
邹平南部的白云山里,有一个小村叫任家峪,旁邻任家峪,有一座非常气派的避暑山庄,山庄占地十几亩,三进院落,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利用各种台阶、回廊以及隐门、过道巧妙地组合、分隔,每一个院落具有相对的独立完整性,房层用料和设计都十分考究。众多间房屋,有的高大庄重,有的小巧玲珑;有重门垂檐,又有廊厦月台,还有别具一格的引梯。即使经历若干岁月,有些已经倾圮颓废,但仍然让人感觉到豪华逼人。
这就是有清一代,名闻天下的巨富袁紫兰的避暑山庄。
整个长白山(现白云山)中有许许多多古代封建官僚修建的别墅、建筑等古迹,如明宰相刘鸿训家的八柱台、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家的夫于草堂、顾炎武的桑园别墅等,虽然都有些名气,但规模和气派都无法与袁紫兰的避暑山庄相比。
避暑山庄主要是袁氏家人夏季避暑的地方,袁家老爷、少爷、夫人、小姐高兴之时,也来长住一段时间,游山玩水,留下不少辞赋文章。
“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
——孔府冰冰窖
电视剧《甄嬛传》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炎炎夏日,华妃身旁总有一个装满冰块的大缸,里面的冰块化了再添新的,有时候还有冰镇的水果吃。虽然剧情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在没有使用冰柜的古代,皇宫内使用冬储的冰块来纳凉的确是事实。而在清代宫廷就已经普遍使用花梨木、红木等材料做成的“冰桶”,将冬天窖存的冰块放置其中,吸收室内的暑气。
《孔府档案》记载,曲阜孔府冬至后派人祭冰,在护城河内储水凝冰。
待三九日,衍圣公还要亲去祭冰。祭冰时,礼学随从,到冷神庙行三跪九叩礼。冷神庙在曲阜城外西北隅,一进,山门一间、享殿三间。四九天,冰冻八寸厚,孔府派人采冰、藏冰。所采冰块长一尺六寸,宽八寸,厚八寸。
藏冰是为来年二月、八月孔庙丁祭时保存供品,故而如此庄重其事。
现在曲阜鲁城街道有个更道社区,孔府的更夫、挑水夫等仆人及其家属曾在此地居住。更道社区古时还有些建筑设施如:“冰冰窖”,就是为孔府储存冰块用的大四方窖。冬天从河里起出的大冰块就储藏到“冰冰窖”里,待到炎热的夏天,取出来乘凉消暑用。
避暑纳凉,古人的那些智慧
除了各大避暑胜地,古人在消暑方面充满了智慧。
实际上,在中国,古人们使用的夏季衣料多为一些天然纤维。像丝、棉、麻等,透气舒适,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许多平民穿葛布衣物来度夏。有钱人家奢侈一些,喜欢穿纱衣、丝绸。
出行的话,除了前文讲到的油纸伞、凉帽之外,还有头巾、斗笠等防晒神器。日常纳凉,还可以摇摇扇子,素有“凉友”雅称的扇子还是一种艺术品,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就很流行。
总而言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在古代有限的条件下,为安然度夏想尽了办法。种种用于避暑纳凉的方式、物品,乃至饮食,都包含着古人的智慧。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综合中新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
来源: 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