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是仅仅14年后,秦朝就灭亡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的暴政。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从常理来说,无论是从最高统治者的层次还是从广大百姓的角度来讲,这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但是秦始皇没有这么做,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恢弘成就,不但穷兵黩武,而且还大扩大建,还有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徭役夫役,以至于“天下苦秦久矣”

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有力的维护这些统治,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还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这样就导致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始皇驾崩的第二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1)

但是从他自己高度的自负角来看,他自认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会有人反抗,秦王朝更不会灭亡。但是意外总会有,耳根也不会清净,他在位的时候经遇到几个令他极其忌讳的谶语。这些谶语点明了两大要害:第一:他会死;第二:秦王朝会灭亡。

这无疑是他最关心、最要害的两件事。我想这些谶语之所以流行,并且到了他耳边,本身就是在提醒他,但是他不但不听,不但不在乎,反而愈加的残暴无情。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2)

其实这些谶语,在笔者看来,并不是什么玄幻的话或者来自上天的话,相反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的反应,本质上更是一种民意的体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3)

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在秦始皇北巡边疆回首都咸阳的路上,此刻他接到方士卢生的重要信息,发现了一处石刻,上面书写着“亡秦者胡也”

在我看来这五个字有两层意思:第一,秦王朝必然灭亡。第二,灭亡秦王朝的是“胡”。唐代人郑玄认为: “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人名,反备北胡!”也就是说,这句话最核心的就是“胡”字。

由于刚刚巡视北方归来,这自然让秦始皇想到了这个“胡”就是北方的胡人,也就是指匈奴。于是命令蒙恬率领30万大军,修筑长城,北抗匈奴。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实际上是指的他的儿子胡亥。他更没有想到一个道理,对于一个王朝覆灭来说,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

第二:《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4)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前一年,这里面有两句话,触碰到了秦始皇的灵魂深处,分别是“始皇帝死而地分”和“今年祖龙死”。我们知道秦始皇对死是极其忌讳的,以前之所以不断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就是为了免死。但是这一年他遇到了两次,对他的内心是极度震撼的。此时还他特别“讳疾忌医”,极力否认所谓的“祖龙”就是自己。

第三:《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5)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这段话里有八个字我们相当熟悉,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得罪六国的过程,特别是得罪了六国的权贵阶层。在楚国人看来秦楚两国既没有旧恨,也没有新仇,秦国没有正当的理由就灭了楚国,这是实在不应该的。况且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彪悍,楚国人民是不服气的。还有楚国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楚怀王的客死在秦国。

公元前299年,在秦国强大武力的压迫下,当时的楚庄王被迫同秦昭襄王在武关会面。因为政治和军事上优劣势太明显,秦王当面强迫楚王割地赔款,楚怀王坚决拒绝,从而被秦国武力扣押,最终客死在秦国。这件事最对于楚国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民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句话充满着楚国人民对秦国的切齿仇恨。秦始皇到了晚年听到这句话自然也是耿耿于怀。

第四: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6)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觉得都城咸阳人多地狭,宫殿简陋,与自己巨大的丰功伟绩不相符,于是就决定在阿房修建一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的大宫殿,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无疑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以至于需要“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这么大的工程一定会牵涉很多家庭,制造出很大的动静,以至于形成了这段“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秦始皇最后预言是什么(秦始皇时候的那些谶语)(7)

从以上四个谶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一条,其形成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秦朝残暴统治和无理做法的强烈不满。秦国的所作所为,天下人看得一清二楚。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谶语”、“童谣”和“流言蜚语”才就源源不断的产生了。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说的极是,终究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倒行逆施灭亡了自己。我想谶语也正如此,没有什么可迷信的,实际上都是民意的高度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