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向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发出贺信,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所谓匠人有匠心,《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从古至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也曾经用16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4月21日,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工区。
一大早,桥机班班长梅琳就接到任务,要将一个31米长的桥机部件吊离工区。这是为整个工程做最后的扫尾,白鹤滩水电站机电工程即将完工,两个月后,所有机组将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发来贺信。信中说,全体建设者和各方面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桥机班班长梅琳说:“当看到贺信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非常激动,白鹤滩水电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是所有人像书记说的那样,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干出来的,这封信也让我们备受鼓舞,更有干劲。”
这一次的任务,看起来并不容易。梅琳需要把这条31米长的钢铁巨龙吊起,在空中转一个弯,平稳通过拱形门洞,避开障碍物,最后轻落在厂外的车上,特别考验吊车司机的技术。不过,这活儿对于梅琳来说,手到擒来。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吊装巨型精密装置的起重机司机,梅琳接到过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刷新过多次世界纪录。其中,最有挑战的,是吊装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的转子,重达2300吨。
2021年4月25日上午九点半,吊装开始。
发电机是精密仪器,轻微晃动都会引起损坏,梅琳要做的,是通过操纵杆操控吊钩将这个大家伙吊起十米,然后平移放入发电机坑位,其间,摆动幅度只能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只有梅琳看上去沉着冷静。底气来自她平日的刻苦练习。稳,是桥机司机的基本功。二十多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梅琳,心浮气躁,被师父狠狠训了一顿。从那天开始,梅琳把水桶吊在吊钩上面,每天练习几百次。
凭着一股子韧劲,梅琳硬是做到了吊装水桶滴水不漏。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二十多年来,梅琳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最终练就了一身吊装稳如磐石、不差分毫的本事。
9点51分,转子吊装平移结束,开始垂直吊下。10点28分,在经过梅琳五次点控调校后,转子稳定且精准地落入发电机坑位,吊装成功。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梅琳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精通一行,这是一个工人心里应该有的信仰。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根电缆的打磨,大到卫星、火箭、高铁、航母、水电站等大国重器的锻造,都离不开像梅琳这样的工匠们笃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匠心。
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李睿祎说:“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对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不断去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进而达到高品质的境界。”
不断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是匠人的毕生追求。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中的“追求卓越”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创新、创造。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赖德胜说:“新的发展阶段里面,可能更需要靠的是创新驱动,创新来自哪里?创新来自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根据场景、环境的变化,创造性地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个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中集来福士公司每月一次的创新工坊大赛上,全国劳动模范、管路安装班班长杨德将正向评委们演示他这几个月的一个创新成果,如果审评通过,将在全公司推广,同时自己也会有相应的奖励。
杨德将是国内少有的了解超高压管路的一线工人,参与了多个大国重器的超高压管路安装和测试。自主创新这四个字,杨德将感触尤为深刻。四年前,来到中集来福士考察,杨德将也作为工人代表受到了接见。
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杨德将曾经吃过不少这方面的苦头。在企业刚刚开始进入海上工程设备建造时,不少技术都由国外工程师掌握,就连对接高压管路这样的活儿也得由外国技术人员来指导,不仅效率低下,还看人眼色。
杨德将和工友们一块儿,想方设法,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专门的对接管路设备,一下子就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还大大节省了人力。好琢磨,不服输,这些年,杨德将攻克了100 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在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的建设中,需要对管路进行相当于2100公斤压力的超高压测试,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人敢尝试的压力测试,一旦出现疏漏,后果不堪设想。
按原来的打压方式,危险性太大。杨德将反复尝试,终于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打压方式,突破了世界纪录,保障了钻井平台的顺利建设。
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技能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像杨德将这样的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进步,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坚。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也是锻造“创新中国”的劳动者大军。指出,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李睿祎说:“当前制造业大而不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一些堵点和断点,很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弘扬工匠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去创新创造。”
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工匠们的言传身教。新一代产业工人和青年学生们,正在受到前辈们的影响,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中国有句老话叫“技多不压身”,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并发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号召,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是巨大的鼓舞。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努力让技术工人在发展上有空间、经济上有保障,大力培育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大国工匠们把专注不移、追求极致的气质,融进了他们出神入化的手艺,把手里的一件件产品、一次次任务都做成了一个个卓越的作品。“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这种精神境界,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所有劳动者学习的一种职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