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不知道大家读过《山海经》没有?或者说,最早听说《山海经》的名字,是在什么时候呢?

我最早知道山海经,应该是课本中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当时以为山海经是什么故事书,专门写些奇珍异兽,妖魔鬼怪,山神地鬼的故事,所以立刻对山海经燃起了很大的热情和期待,每次去书店的时候也要特意的看一眼,有没有鲁迅读的那种插画版的山海经。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1)

可惜,真正认真读《山海经》,还是上大学在图书馆里找到的一本,竖排,有配图,但是自己读了几章就读不下去了,和自己想象中的神话故事基本不一样。

但是后来又知道了,《山海经》中还真的收藏有许多神话故事的残片,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所以最近又想读《山海经》,不知道大家对此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方法?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2)

【临其诗境】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陶渊明读《山海经》的读后感,也是其中最著名,最感人的一篇。它的知名度高,大概是用到的两个“妖怪”,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形象,基本每个人都知道的故事。而说它感人,则是多方面的原因,神话故事本身所带有的悲剧性;陶渊明在此诗中的润色修饰;陶渊明身世之感的加入等等,有了真情实感,还有着普世的价值,这样的诗歌自然容易打动人心。

其实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是一组诗,一共有13首,其他12首也分别写了他在不同的读书阶段对山海经中人物的感悟,今天我们先来看这第十首。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3)

【经典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4)

【条分缕析】

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先把诗中涉及到的两则神话给大家放在下面。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5)

这就是这首诗前两句所概括的内容,精卫尽自己所能,衔着细小的树枝,想要将东海填平,以报前世之仇。刑天虽然被砍了头去,仍然以乳为目,舞动干戚不肯放弃。

“猛志固常在”,这5个字很能看出一些作者的想法。两个神话故事本身就带有着或者暗示了悲剧性的收尾,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战斗、反抗精神。这5个字,不仅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强调了一件事,人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打倒。

头虽然断了,理想虽然夭折了,但是意志仍在,仍将抗争到底!

后半部分是自己的心得,第三句总结了上文,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我个人的观点是,两个神话故事中都有变化的因素存在,一个从神变鸟,跨物种,一个则是自身内部变化。这里陶渊明想要强调的,大概是变化前后,精卫和刑天的意志与本质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虽然变化,也不会有悔恨和忧虑,带有一点道教的影响。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诗有哪些(陶渊明流传很广的一首诗)(6)

最后一句是感慨,他们徒劳的为自己昔日的愿望努力着,可是实现的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呢?这里,将人们不愿意接受的悲剧现实直接放在了眼前,用的还是语气最强烈的反问句,将全诗的悲剧美放到了无限大。

诗中有没有寄托,应该是有的,神话形象的经历,其实也很像陶渊明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猛志固常在”,这才顺从内心,辞官隐居呢?自己又何尝不是“世与我而相违”所以“良辰不可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