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有原著,其中人物也有历史原型。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历史原型是谁,读者诸君十分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咱们要聊的,是在亮剑原著中,赵刚李云龙主动辞世,丁伟也失踪了,为什么那位看着最粗豪的孔捷却能安然无恙?

什么叫主动辞世,读者诸君当然心知肚明,为了表示对英雄的尊敬,笔者不忍写出那两个字来。李云龙赵刚走得很悲壮,他们两家的孩子都在孔捷的保护下长大成人,并且成了将官和校官。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1)

李云龙赵刚为什么主动辞世,丁伟为什么神秘失踪,看过亮剑原著的都知道,说起来可能令人悲伤,所以咱们一笔带过,还是来看看孔捷为什么能力保护赵刚的孩子——他甚至还有能力保护李云龙,如果李云龙赵听孔捷的,结局可能会好很多。

可能有人要这样问:“悍将李云龙、儒将赵刚、智将丁伟的结局,为什么不如被李云龙戏称为‘孔二愣子’的孔捷?”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孔捷写给李云龙的一封信中去寻找答案。这答案就是为将者不可不学《孙子兵法》,学好了能安身立命。

孔捷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他从《简报》中看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也知道老战友李云龙是什么脾气,那是一个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的主儿。在这场风雨中,钢筋铁骨的李云龙很难幸免,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自己的地盘上藏起来:“值此关头,吾兄何不‘隐其形’耶?有道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兄以为如何?愚弟虽不才,帐下乃数万之众,岂无兄安身之处也?”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2)

从这封信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没有错过任何一场战争的孔捷,已经成长为智谋不输丁伟,战力强过李云龙的全能之将,尤其是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为将者不可不学《孙子兵法》,精研《孙子兵法》,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了!

孔捷信中所说的“善用兵者隐其形,有而示之以无”,来自《孙子兵法》的“始计篇”和“虚实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孔捷在在熟读《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总结,告诫李云龙不要站在风口浪尖上。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3)

我们细看李云龙赵刚丁伟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打过架,连一向温文尔雅的赵刚也曾一拳把李云龙撂倒,一脚把练过铁砂掌的段鹏踹飞。

但是我们从未见过看似莽撞的“孔二愣子”孔捷跟自己的战友动手,他拿着大刀片子在李云龙面前比划,那是要剁自己的手指头,以表示自己不想欠人情——他当然知道李云龙不会让他真砍。

果然李云龙“大惊失色”,夺下大刀扔到了一边,说了一大堆“软话”,孔捷也就借坡下驴,说起了正经事儿。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4)

我们细看孔捷在晋西北的发展壮大,就会发现他比李云龙丁伟斗殴智慧: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丁伟虽然没有明抢楚云飞的装备,但是也没少打擦边球,用孔捷的话说,那就是“没有丁伟不敢干的事情”。

丁伟做了什么胆大之事,肯定不仅仅是开烧锅卖酒,知道丁伟原型的人听了孔捷的话,肯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在心里盘点他所做的出格儿事儿。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5)

李云龙黑了楚云飞很多装备给养,有些东西还曾经过孔捷之手,但是孔捷一点油水都没沾,跟楚云飞也没撕破脸皮——即使楚云飞告状,也只会告李云龙一人,因为孔捷啥错都没犯。

孔捷不要东西却要人,黑云寨被李云龙清理之后,成了新二团独立大队,李云龙却因此从团长降为营长,孔捷成了这场恩怨中最大的受益者——大寨主谢宝庆溜冰逃跑,二寨主山猫子被斩首,剩下的小喽啰可就好管理多了。

当时很多读者都感到奇怪:孔捷原本是独立团团长,被关起来之后想破门而出,独立团的战士谁敢拦他、谁会拦他?

多年以后跟李云龙重逢,孔捷笑着说出了真相:“居然敢缴我的械,其实谁怕谁呀?”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6)

李云龙哈哈大笑之后,肯定会琢磨过味儿来:“原来我当年被降职,是中了你的算计!”

《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其中适合李云龙与赵刚应该尽量避免的,当然是必死可杀,忿速可侮,廉洁可辱: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

孔捷不但精研《孙子兵法》,对独立团的政委赵刚和团长李云龙的脾气,也算是摸透了,所以他才对李云龙的未来感到担忧。

从一封信里我们明白了什么(从一封信里找答案)(7)

孔捷的担忧当然是有道理的,他担心的事情也终于发生了,而孔捷因为“帐下有数万之众”又远在边陲,只面对明枪,不用防备暗箭,比李云龙赵刚丁伟都安全得多。

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孔捷的做法也是一种“走”,他是在走中取胜,而李云龙则是固守原地正面抗争。

看了本文精选的图片,读者诸君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这位看似粗犷豪放的孔捷,好像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最智慧、最沉稳的一位。

但是最后还是有两个问题要请教读者诸君:如果李云龙真到了孔捷地面上,能否避免后面的事情发生?以李云龙的性格,会去给孔捷添麻烦吗?从孔捷写给李云龙的那封信中,您读出了怎样的深刻内涵?您认为晋西北铁三角真正的智慧如鲁智深者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