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艺术创作的人,永远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张绍林,谈及创作,依然激情满满,畅聊5个小时,不觉疲惫,神采飞扬。
张绍林
张绍林原本是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电视剧创作,他拍摄的单本剧和短篇连续剧连获全国大奖。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装戏三部曲91版《杨家将》、94版《三国演义》、98版《水浒传》,让他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华彩的篇章。
“每个职位都应该有每个职位该在的位置”。采访开始,张绍林的话语就让人颇感意外。
“导演是二度创作,都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根据编剧的思想,在这种很完整的基础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谈的不多,希望不要让你们失望。”
很少有导演能把自己的工种定位得如此低调。作为获得飞天奖最多的电视剧导演,一切成绩在张绍林看来,都是过去式。
从2012年至今,张绍林的创作年表出现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创作,而是市场影响下的创作环境确实不同了。
“每次冲进去,都被打出来”,张绍林心有不甘。
难道廉颇老矣,英雄总有迟暮?张绍林眉眼间的光亮告诉我们,未见得如此。当谈到自己重拍《杨家将》的设想时,他严肃、认真,精神陡长。
91版《杨家将》
赶鸭子上架,却成就了人生转折
从农村吃不饱饭的穷孩子到万人瞩目的导演,张绍林并不敢想。现在回过头来看,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次机会都环环紧扣。
最初,张绍林凭着偶然发现的画画才能,幸运地进入部队,后来还是因为画画得好,被分配去山西电视台担任摄像。那时的他文化水平低,对于电视艺术一无所知,也没有老师教,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找北京来的片子反复播放、观摩学习。
张绍林青年军装照
“看得多了,干得多了自然就会了”。凭着画画的基础,自学摄影的过程中,张绍林形成了对于影像构图的独特审美品味。
一边是技术的进步,一边是思想的启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间,在大寨当记者的张绍林,认识了不少文艺名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开阔了眼界。这之后,张绍林又拍摄了不少作品。
而这所有的前期积累,都成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张绍林还需要一次机会。
而91版的《杨家将》正是这次契机。
在此之前,张绍林曾参与过孙伟导演1983年版的《杨家将》,并在其中担任摄像。因为之前拍摄过音乐片《走西口》,张绍林以极具感染力的画面造型赢得了业界的一片称赞,所以在当时的剧组里,张绍林已经非常有影响力。等到91年再次拍摄《杨家将》时,他已经是山西电视台电视剧部的副主任了。那时,他已经执导了《太阳从这里升起》《好人燕居谦》等获奖作品。
张绍林接到统筹任务时,他并没有想过当导演,他想找一个更好的团队来做。靠着朋友介绍,张绍林找到了一个制作电影的专业班底,但谁知这个团队并不懂电视剧,只会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场面,还把剧本改得一塌糊涂。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张绍林立即喊停,可谁来接手呢?钱也花差不多了,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团队顶上。这时,有人提议让张绍林上。
张绍林本能拒绝,可大家都说支持,再说时间条件不允许,他只能赶鸭子上架,承担了导演的职务。
拍摄开始,张绍林就找了个山顶的一处风口当取景地,每天吹着呼呼的大风,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饭,最早吃完上山,然后赶忙召集大家继续工作,这时有人说,“我们饭还没吃完呢,就又开始啦?”
没错,创作时的张绍林总是充满激情。
前期筹备的失误,造成了91版《杨家将》中途换演员的情况,一个佘太君就有三个演员来扮演,这让观众很难入戏。但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已成事实,张绍林还是靠着现实主义的改编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让故事中潘家与杨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辩。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杨府门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御碑成了新旧势力交锋的载体,手握金锏的八贤王一点儿也奈何不了新皇帝。这就显出了政治角逐的复杂性。
91版《杨家将》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遵从民族融合、忠君爱国的表达要义。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会告诉明天的大地,要记住昨天的战争”,还是电视剧结尾“十二寡妇出征,只留年幼的杨文广在门后探望”的段落,无不流露出对于战争的反思。
杨文广目送十二寡妇出征
张绍林说这也源于编剧梁波的用心。梁波是戏曲编剧出身,擅长设置集中的矛盾冲突。也正因如此,与评书相比,电视剧中杨家将的故事情节紧凑,针脚细密。
包括对于人物塑造的更多维度,电视剧《杨家将》也做了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萧太后命令杨四郎迎战,谁知对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编时设置这样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
杨四郎迎战原配妻子董月娥
这也恰恰是改编的创新之处。
原本杨家将的故事通过评书的形式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评书往往侧重于表现战场上的厮杀,故事的传奇性较强,人物性格却比较单一,且往往是符号化的。但是电视剧在改编时,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加强了故事起承转合的逻辑性,同时也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饱满,人物心理依据更加充分,这也成为91版电视剧《杨家将》区别于评书版本的最大特点。
在主导91版《杨家将》的创作过程中,张绍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业内闻名。91版《杨家将》获得了飞天奖,这也为张绍林在全国打响了名气。后来中央电视台筹备《三国演义》,正是这段经历给了张绍林参与的机会。
《三国演义》之“南征北战”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实人物
在筹拍94版《三国演义》之前,央视已经拍摄了四大名著里头的两部《西游记》和《红楼梦》。《三国演义》作为其中的第三部,因为篇幅长,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总导演,下辖五个导演分组拍摄。张绍林负责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战”,具体是从诸葛亮兵渡泸水,七擒孟获,一直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身亡为止。
王扶林与张绍林的第一次见面还有一段趣事。不修边幅的张绍林,让王扶林对他产生怀疑,“这《杨家将》到底是张绍林拍的,还是他只是挂名管行政的?”
张绍林也没多说,他把两盘录像带塞到王扶林手中说:“王导,这是我拍的两部小戏,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张绍林,说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气将两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动。
虽然不善言辞,但张绍林凭着真本事,当上了《三国演义》的导演。来到北京,国家队拍剧的架势,让张绍林眼界大开。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山沟里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这种反差激动到让我一晚上睡不着觉,我说‘一定抓住机会好好地干一番!’”
在谈合作时,张绍林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带着自己的制片主任——张纪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三国演义》剧组的情况是外来导演都是光杆司令,进组之后统一配备幕后工作人员。可是因为讲义气,张绍林坚持用自己的制片主任。
当导演,张绍林有自己的坚持,搞创作,他同样竭尽全力,着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实人物。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导演的精气神决定了作品的审美品位。
虽然进组之后,《三国演义》中像“赤壁大战”这样的精彩段落已经被其他导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战”(电视剧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结尾的部分。但张绍林说:“至少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那就抓住这个人物做点文章。”
唐国强饰诸葛亮
当时剧中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和张绍林一样,也是面临争议。张绍林是因为地方文艺工作者初到中央电视台而受到一些质疑,唐国强则是因为过于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认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崇尚的是高仓健这样的硬汉,唐国强则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来。所以,两人都是憋着一口气,想要通过《三国演义》打一场翻身仗,用实际创作来为自己正名。
事实证明,观众对于两人的配合也最是满意。因为观众认为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越到后来人物形象越丰满,他们以为是唐国强越演越入戏。可实情是,张绍林拍摄的部分是最早开机的,这也更加凸显了张绍林的导演功力。
在这个过程中,张绍林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唐国强台词准备非常充分。当时有一大段诸葛亮怒斥王朗的台词,在拍摄现场,唐国强一气呵成,这种职业水准让张绍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计”这一经典片段中,张绍林又将诸葛亮这个神化的人回归到真实的人。他和唐国强相互配合,让智者也与常人一样会有紧张的情绪,抚琴的计谋并不是运筹帷幄,而是诸葛亮在紧张情况下偶然碰到琴弦所得来的,通过真实的人物体验呈现出来。
诸葛亮“空城计”退敌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神话走向人间。
拍古装剧也要关照当下,按今天的人性去处理人物选择,这样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诸葛亮为蜀汉社稷忧心的使命感,少了为个人延寿的玄虚阵仗。正因为张绍林塑造真实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观众多了一份对于真实人物的理解。
诸葛亮施“禳星术”
艺术创作贵为真。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创新是张绍林制胜的另一法宝。
总导演王扶林在《三国演义》之前拍摄《红楼梦》时,曾因结尾采用了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几乎舍弃了高鹗续写的后40回,引起巨大争议。此时再拍《三国演义》时他仍心有余悸,所以改编之初,他首先定下来的原则就是要严格忠于原著。这也让后来的剧本创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较拘泥于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现在剧本里头。
此时,张绍林拿到这样的剧本,他需要做很多案头工作和现场构思,才能把它转化成影像。
比如蜀军兵渡泸水的段落,张绍林就设身处地地还原当时的情境。在那个时候,人肯定是顾不上穿衣服的,所以为了呈现真实情景,张绍林需要群演脱光。
刚开始谁也不好意思脱,张绍林就先脱了个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脱得光溜溜的,那场面非常壮观。等素材拍摄完成拿到总队后,王扶林夸赞说“这是《三国演义》最有魅力的一个片段”。
蜀军兵渡泸水
张绍林擅长用烟烘托氛围,与画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实,500名群众演员,他能把每个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组的导演有人和张绍林拼群演人数,“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后的呈现效果就是没有他的好。
“功夫应在画面内,应在镜头里,而不应该用在别的地方。”
这也难怪他们拍摄的素材,集中到总导演王扶林那里后,每次的反馈意见都是表扬。
包括后来有圈内友人评价说,“张绍林对于场面的呈现气势恢宏,对于人物的塑造情感浓度极高。”
视觉艺术最讲求艺术形象,张绍林靠着自己画画的基础,多年来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直觉,用他最擅长的镜头去表现真实。
“脱离了镜头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讲故事”,张绍林对于镜头语言的痴迷正好与他现实中的不善言辞形成对比。
总之,一切用镜头说话,准没错!
诸葛亮出兵北伐
这部剧的拍摄,同样也有遗憾。张绍林说当时自己的视野还是比较狭小,可能放到现在,他会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包括司马懿的戏份太少了,这也是他的遗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张绍林一直的创作追求。他当时经常是光着膀子,头上系个白头巾,扛着机器,别人都躲到阴凉去了,只有他在浓烟笼罩的毒辣太阳下坚持拍摄。因为喜欢用烟来烘托氛围,片场经常是烟气蒙蒙的。因为烟是黑的,熏得他也是黑黑的。
这些在张绍林看来,都是必要的功夫。“因为只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实人物,才能保证作品的最后效果。”
《水浒传》
选角“六亲不认”,最美宋江浮现
《三国演义》的锻炼,张绍林踏实出彩的导演表现,给了他之后真正独挑大梁的机会。
这一部就是观众耳熟能详的98版《水浒传》,当刘欢“大河向东流”的《好汉歌》响起,梁山好汉的形象就会在观众的脑海中浮现。
“想办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当下的观众理解过去的人物”,这是张绍林从《杨家将》《三国演义》到《水浒传》以来,积累的创作经验。
拉近距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剧版的人物符合观众的想象,而选角无疑是最重要的。
演员的挑选,一切以是否贴合人物为评判标准,张绍林在选角上没有任何私心。
最初鲁智深这个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张绍林的一位副导演自告奋勇,这个人身形彪悍,颇有些鲁智深的气质。可是张绍林总觉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导演提前说好,如果有更合适的演员就会把他换掉。虽然之后这位副导演一直增肥只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鲁智深,但因为后来碰到了臧金生更贴合鲁智深这个人物,张绍林还是替换下了副导演,让他在《水浒传》的后期饰演另一个角色。
臧金生饰鲁智深
张绍林在选角上眼光独到,武松选择了初出茅庐没有经验的丁海峰,林冲选择了话剧演员周野芒。被选中的两人,都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可在张绍林眼中,他们就是那个角色。
选角的严格把控,为张绍林的剧版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后来众多翻拍版本没做好,而被屡屡诟病的一点。
武松 李逵 林冲 宋江(从左至右)
除去选角,剧本的打磨也至关重要。
为了打磨出最好的剧本,张绍林找来多个编剧让他们同时写一场戏,最后杨争光和冉平脱颖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说中重复的情节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进而把人物的命运变化呈现出来。包括林冲的结局从原著的病死,改编成为因宋江背着林冲放走高俅而被气死。此外,像潘金莲这样的人物,张绍林也会给予她一个人性化的设定。“这个良家妇女逐渐变坏,为什么变,她是怎么变的?这些背后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王思懿饰潘金莲
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塑造无疑决定着《水浒传》改编的成败。
在98版《水浒传》中,宋江的塑造与故事的主题走向密切相关,宋江也成为梁山好汉从兴起到灭亡的典型代表。期间,由李雪健饰演的宋江和导演张绍林的配合,堪称完美。
李雪健饰宋江
当然,也有观众讨厌李雪健饰演的宋江,觉得这个人物跪拜时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让人恨得牙痒痒。然而这种形象,其实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态是非常贴合的。因为是县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从小是读书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忠君的思想,对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见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这对他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这样,他面对长辈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时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这个动作说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种诚意,这也恰恰体现了宋江这个角色的丰富性。
李雪健通过生动的形体表演和丰富的表情细节,塑造了比小说更为饱满、更为浑然一体的宋江。
具体到“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的情节,张绍林和编剧巧妙地设置店小二这个角色,他和宋江之间的三问三答,展现酒后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借由李雪健一气呵成的书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体虽还扭捏,但心中的抱负却一吐为快。在这个情节中,宋江难以抑制的精神欲望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
宋江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编剧杨争光和冉平的再创作,张绍林导演在现场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质,还有李雪健老师深入人心的精准演绎……这些创作细节,荞麦花开在他的新作《大河向东流》里,都进行了细腻准确的解析。多年以后能有这样一部研究98版《水浒传》的专著,也让张绍林导演非常欣慰。
荞麦花开《大河向东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浒传》的武戏是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国演义》因为武戏文唱而饱受诟病,这种现象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彻底改善。
首先,是因为《水浒传》请来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带领袁家班加盟《水浒传》剧组。袁和平自己担纲拍摄的部分异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摄的部分,有时候就需要在后期剪辑时做一些提高。张绍林虽然不是动作导演,但是他为了让武戏和文戏更加浑然一体,后期他在剪辑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拍摄的动作场面更加真实,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张绍林剔除常规武侠片飞来飞去的套路化武打,让文戏和武戏交相辉映,水乳交融。
20年前《水浒传》剧组合影
“一提休息就生气”,拼命三郎用在张绍林身上从来不虚。创作中,他总是有那种激情在,摔了腿,第二天瘸着也要继续拍摄。虽然张绍林觉得挺对不起一起工作的伙伴,但没办法,这源于他对作品的高标准、严要求。
这也让98版《水浒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沉淀为观众心中的经典。
20年后《水浒传》剧组再聚首
出身农村的张绍林,身上总有质朴底色。
谦逊的他一直强调熟能生巧,一路走来全靠自学成材,真实的生活是他最好的老师,现实的滋养让他对美拥有独到的感受力;不争的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他可以让大家一起挂名导演,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对别人好;不善言辞的他,更擅长用镜头说话,当谈到专业问题时,他难得较真,同样的场面和情节呈现,他说自己就是比别人拍得好。
张绍林和李雪健(右)
纯粹、淳朴、纯真,用这些词概括张绍林做人做事的风格,并不拔高。
采访结束后,张绍林还是强调:“每一个工种都有自己创作的自由,所以这篇人物稿,你放开去写,我更希望,从这些作品中,你可以得到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醉心于创作的人,永远年轻。即使有那么多部响当当的作品,张绍林却依然期待下一部。
目前,张绍林最大的心愿就是重拍《杨家将》。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杨家将以其忠君爱国的主题历久弥新,其题材厚重、气势磅礴,改编价值极高。
“我在杨家将里边陷得很深。我觉得当时很多地方还没有做到极致,比如辽邦萧太后这边,如果再拍,我一定要充分体现一下。因为和杨家将一样,他们也是英雄,只有英雄之间势均力敌,才能愈发显示出这个故事的深刻魅力”,这是张绍林深思熟虑后的创作设想。
且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位剧匠的鸿篇巨制能够开机拍摄。
【文/文朔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