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南湖,一棵树在凝眸、回头,远处的人也在对树凝望《春风不改旧时波》是李超的个人文集,2021年5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把这本书归为文学教育类,“用文字守望文学,用文字思考人生、体味生命并执着于学术,反思着教学”这本书渗透了自然喜爱之真、师生友谊之诚、怀旧留恋之纯、思考感悟之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雨露同沾润物无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雨露同沾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雨露同沾润物无声

春风掠过南湖,一棵树在凝眸、回头,远处的人也在对树凝望。《春风不改旧时波》是李超的个人文集,2021年5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把这本书归为文学教育类,“用文字守望文学,用文字思考人生、体味生命并执着于学术,反思着教学。”这本书渗透了自然喜爱之真、师生友谊之诚、怀旧留恋之纯、思考感悟之深……

第一辑“南湖守望”,作者注目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杨柳、槐树、睡莲、小蝌蚪、冬樱、石榴、三角梅……每日忙碌于课间的师生,早已忘却南湖的风景,原来一直有人在细心地记录着这一切。读《春风不改旧时波》,总感觉身临南湖,听作者讲述南湖的故事。不论是“曲师行吟”还是“南湖雨韵”,都在细节中发现美,走过桂花大道、玉兰路、含笑路、香樟路,穿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迎着晨光,沐浴晚霞”,成为一个“偷闲”的少年。南湖寄托着作者的情愫,在湖边发出“古典不死”的呼喊,抛却世俗的烦恼,寻求一片宁谧。在作者看来,湖水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烛照自己的内心。南湖不仅是中文系的湖,更是所有师生的湖。毕业多年的学子,会想起在南湖阅读的光影;而仍身处校园的学子,会更加珍惜校园美景,不负青春韶华。

作者是江西人,却对云南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蚕豆、洋芋、玉米、灰灰菜、鸡屎藤、青头菌……都是书中所提到的云南特色之物。作者还熟悉云南的方言,极其有趣,例如“盘庄稼或盼庄稼”,“鸡枞因其少,自然无比珍贵,所以云南方言中有把罕见的人和事譬喻为鸡枞。”在第二辑“滇南行草”中,作者讲述了在云南的所见所闻。比如滇东北的陆良、麒麟区的潦浒、茨营等地都养蚕,云南最早在南诏国时就有养蚕的记载;嘉道年间云南诗人戴淳,为著名的“五华五子”之一,其“豆花结子是滇南”一句,可谓云南人最凝练的乡愁书写,其父还是《云南铜志》的作者戴瑞征;云南府县志各地都有龙潭的记载;胜境关的“清风亭”为清代康熙年间清官孙士寅而作,平彝即今日之富源;会泽娜姑镇白雾村,是东川铜运的必经之地,各路人员和马帮曾在此聚集……这些都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历史文化,在书中一一呈现出来,体现了学者的细致与用心。

在第三辑“山乡印痕”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眼中的故乡是关于根系的追寻、故土的思恋。故乡始终是根,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的江西,鱼米之乡,人杰地灵。江西的风土,不是吴侬软语的娇俏,不似徽派建筑的素雅,自有与生俱来的峻洁傲骨潜藏在个性中、含隐在笔下。作者描写的钓源古村,低调又柔情。淅沥的雨水,撑着油纸伞,踏上青石板,衣袂扬起的弧度是江南的赞叹,青石曲径,古朴幽韵。关于欧阳修、文天祥,还有白鹭洲书院,以及山乡的景、善良淳朴的人,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都源自一颗热爱故土的心,那些往事的回忆全都珍藏在春风中。

第四辑“师友学问”,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在此期间遇到的老师和同学,他不仅对大学期间学问渊博的老师充满敬畏与感恩,还对儿时的老师记忆深刻。萧老师的幽默风趣,沈老师的阳光帅气……这些老师影响作者,而作者又影响学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道的传承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第五辑“读书札记”是作者对于平时阅读以及学术研究的见解。包含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联想、归类。“欲采蘋花不自由。”作者认为柳宗元的这句诗千百年来传颂的原因是寄寓了幽微深邈的情感,这种相思而不能相见之情与《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一脉相承。作者还“体贴”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的论断,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样,都在思考个体生命如何在永恒的时光中最大意义呈现的问题,“因此,在生命和永恒时空的观照下,唐诗才更显气象万千,或慷慨,或悲壮,或宁静,或壮美。”在读李长之先生《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才女石评梅等篇章中,作者继续延续细腻沉思的风格,品味着经典如何熔铸生命、文字如何交织性情,并从中汲取营养。

《春风不改旧时波》在情感上是细腻真诚的,在内容上是古典浪漫的,它为读者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朴实的力量,于不知不觉中温暖人心,动人心弦。正如书中所说:“我们都崇尚美好的品德,在春风中静美如树,善良、正直、仁爱。” 我想读者会在书中寻找到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