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雪中晃州风雨桥。 严继橙摄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最西端,1956年以前称“晃县”。它处在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位置,舞水河自贵州西来,在新晃县城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后,又向东流去,汇入沅水奔向洞庭湖。小城粘着“几”字两边生长,舞水把县城区隔为三大块,龙溪口古镇、老晃城、新晃城三大板块构成的山水城格局日益清晰。
要跨水,必架桥。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进新晃城,首次踏上新晃城的桥。路灯稀疏中,我们走过新晃公路大桥,那是用枕木架在钢架上,上通汽车、边上行人的桥,枕木间有空格,朝下可看见流动的舞水,人走在上边,得异常小心,生怕一脚踩空。1981年秋,我到新晃民族中学(现新晃一中)上高中,周末常与同学经过架在舞水河上的浮桥,去龙溪口古镇游玩。
古镇兴于明末清初,因建在龙溪与舞水汇合处而得名。古镇西头跨龙溪而架的三拱石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长50余米,是古镇西出贵州的要津,桥面大石块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润亮,隐约可以照人。始建于1929年的浮桥,用钢绳串连起十几只木船,桥长70余米,上铺木板,河水轻拍浮船,桥面吱呀摇动,儿童过桥须得大人牵拉,成人走在桥上也是摇摇晃晃,东一脚西一脚的。1936年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抵达晃县龙溪口时,在古镇设立司令部,组织便水战役,然后从容经过浮桥西出贵州。1950年底,人民解放军过浮桥出三拱桥,几经合围,最终剿灭了昔时啸聚龙溪口古镇的湘西巨匪,还晃县人民一片朗朗的天。
浮桥是那时新晃城舞水河面上唯一的一座桥,三拱桥是龙溪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浮桥下游的老晃城,有1938年修通的新晃公路大桥和1972年修通的湘黔铁路大桥。新晃城与龙溪口古镇往来,仅靠一座浮桥是不够的,撑船就成了那时的一种营生,一为渡人,二为捕鱼。高中时有个同学姓张,家住舞水河赤岩对岸的长滩坪,每次周末回家,他都需爬上赤岩,放声长呼,不一会儿,对岸河岔里就会撑出一叶小舟。
1988年,我中专毕业分到新晃县林业局工作,单位在新晃城太阳坪路,宿舍在龙溪口古镇原浮桥口下游的龙滩坪。那时,浮桥下游两三百米处,早已新修了170余米长的龙溪口大桥,桥两头仿侗家凉亭而建的水泥亭子,翘角飞檐青瓦,柱联笔走龙蛇,蔚成一景。我每天从大桥上走过,往上游一望,浮桥已无踪影,消隐于历史深处。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县人民政府组织修建龙溪口大桥,1984年建成通车。舞水河“几”字的“丿”处修建起塘湾河电站大坝,大坝上筑桥,坝桥一体,于1986年冬自治县成立30周年时建成通车,联通了新晃城与龙溪口古镇上游的长滩村。那时,从城北出县城去贵州,只能走龙溪口大桥。每逢新晃县城赶场的日子,大桥北桥头经常堵车,大货车、农用车、小轿车、摩托车、自行车挤成一片。
如今,新晃县城城市规划区里,沿舞水河从上至下,短短10公里内,已建有公路桥5座、铁路桥1座、水库坝桥1座、钢筋斜拉桥1座。最下游的胜利大桥,是2007年沪昆高速公路通车时,新晃高速出口进城的桥;最上游的沙湾大桥,是2014年沪昆高铁通车时,连接新晃西站与县城的桥;而城中心的晃州风雨桥,则是2016年自治县成立60周年修建的人车通行、上建侗乡风雨桥的县城标志性建筑。出城进城道路四通八达,除龙溪口大桥外,从新增的风雨桥、沙湾大桥出发去贵州,15分钟左右就可到达两省交界界碑处。
桥多了,路由城中心向四周扩展,城市板块不断扩大,工业园区、商住小区、物流园区、教育小区、医卫小区等在旧城区外布局。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新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多,城区居住人口增加了3倍多。街道宽广,高楼林立,如今的新晃宜商宜居宜游,被誉为“湘西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