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1)

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2)

如果说老街是部历史的长卷,

打开这部宏篇巨著:

老街幽幽,

青石板上留下了多少先辈的足迹;

小巷弯弯,

流传了多少方言俚语、街谈巷议,

记录了古城的风云变幻。

岳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滨江临湖、且山岭坡丘众多、故其街巷也多根据这些因素而命名。1月22日起,“掌上岳阳楼区”陆续推出《岳阳老街巷》系列,带您走进那段历史。

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3)

岳阳老街巷——玉清观巷

玉清观巷位于金家岭巷与乾明寺巷之间,是由东、中、西三条南北方向的直巷及若干连接这三条直巷的横巷组成。东巷北起金家岭巷,南抵乾明寺巷,与南边的鲁班巷遥相对望;中巷南由乾明寺巷起,北至今市印刷厂宿舍围墙止;西巷北起金岭巷,南至乾明寺巷止。其中与乾明寺巷相交的东巷口至中巷口相隔70多米,中巷口至西巷口相隔60多米。东西两条巷道各长76米左右,东巷宽3米,西巷宽4米。巷因玉清观而得名。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玉清观在附郭南,宋建。清末以前,岳阳道教宫观寺庙最多,远较佛教鼎盛。清末时逐渐冷落,只剩两处较为正规道教观宫,一是玉清观,一是吕仙亭。玉清观是十方丛林,道教中有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因三神居住的地方叫玉清、上清、太清,即三清境,又称三天。因天宝君治理的是玉清境,故天宝君又称玉清。又因三神为元始天尊的三分身,故神宝君又被称为玉清元始天尊,因此,玉清观供奉的是道教中排位最高的玉清元始天尊。由此可知,玉清观是座历史悠久的道观其具体位置原在古乾明寺东面,即今玉清观东巷处。

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4)

玉清观现存的一堵残墙

古时,在竹荫街、金家岭巷与乾明寺巷及梅溪桥街之间的狭小地域里,北有竹荫寺,东有五通庙、玉清观、天王庙,西有乾明寺,是当时老城区道、佛教寺庙最多的地域。在东巷口往北十多米处,有口古井,位于玉清观与天王庙前与五通庙(原梅溪桥糖果厂)后,应是玉清观与天王庙等共同使用的井,因此被命名为玉清观井,但井水只能供洗刷用,而不能饮用。在中巷口往内二十米处也有一口井,位于乾明寺前,应是供乾明寺僧人使用,距今有1800多年,可惜在20世纪0年代,被居民私自盖房而填埋,至今仅剩东巷的玉清观井仍然存在。

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5)

玉清观井

玉清观巷在清末尚未成巷,清《光绪巴陵县志》城巷中尚无此巷。民国23年(1934年)编印的岳阳城区图也无此街巷,依然还是寺庙道观等。1938年7月,日军飞机轰炸岳阳时,此处遭日机轰炸,寺庙道观等尽成废墟,玉清观仅剩块空坪与一道残墙。抗战胜利后,此处逐渐形成居住小区,并形成东、中、西三条纵巷,而一巷之内又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弯曲蜿蜒的小径,两边且多为低矮狭窄的民房。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变革,此地多改建为二至五层楼房而此地的居民也多为由外地来岳经商的小商小贩租住地。

清末时,玉清观的原有道人均已羽化,再无道人居住,仅留一位姓伍的住家的火居道士看管。1913年,伍道士将玉清观供给泳霓电影院使用,该院自建房屋完工后迁回。1917年某天,岳州缙神周家淦与人去金家岭咏霓戏园看戏,因购少了票,被拦在门外,周一气之下,邀集商学界名流40人合股组建巴陵戏班,将玉清观附近的天王庙改为戏园,戏班与戏园均取名为“岳阳商办岳舞台”。

东晋时,在巷内建有新开寺,五代时改名广福禅院,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更名乾明寺,抗战时乾时寺被炸毁。1946年重修,1950年后,寺僧四散,仅馀栋房屋被当时的城关镇派出所征用。20世纪60年代在此栋房屋后的高地上修建了岳阳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建有会议室、礼堂、图书室、球场等设施,成为当时城区人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大革命时期,俱乐部所在地址被划给县印刷厂改建成职工家属楼。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在原城关派出所处重建乾明寺,面积400多平方米,不及当年的十分之一。

丨文图来源:《岳阳老街巷》

丨作者:邓建龙

岳阳步行街以前的样子(文化岳阳老街巷)(6)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