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1)

说起微信的限制,细数一下其实挺多的。

比如,订阅号一天只能群发一篇文章、朋友圈最多只支持 9 张图片、语音消息最长只支持 60 秒等等。

这里先跟大家聊聊视频压缩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吐槽过微信的画质劣化。

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2)

过去,微信为了节约服务器流量,一直会对上传的视频进行压缩,哪怕是勾选了原图,好友收到的视频还是会被压缩为几 M 的大小,画质就更像是打了半层马赛克一样,非常影响观感。要想发送原图视频,就需要通过微信文件或者邮箱发送。

而最新版的微信已经能够发送原视频啦!下载完成后的视频大小和清晰度几乎无压缩。

如果是用支持杜比视界和 HDR 的 iPHone 发布和接收的话,用户还可以享受更加身临其境的画质和亮度。

就算是 4K 分辨率的也支持原格式发送,而且发出去的视频基本上不会被压缩。

不过,由于微信的“ 1GB 限制”,用户仍然无法发送大于 1GB 的原视频和文件。这对于 4K、杜比视界和 HDR 视频来说,无疑会存在一些麻烦。

据进一步了解,超过 1 分钟的视频在勾选时会长时间转圈,整个过程不是十分流畅。

自从 2020 年微信支持上传原图之后,上传原视频就成为了广大网友呼声最高的功能之一。在用户的苦等下,这项功能也总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即便是还存在一些限制,但也算是满足了网友的一大心愿,而微信的功能也越来越往贴合受众需求的方向发展。

再来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点,即为什么微信的语音消息最长限制 60 秒?

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3)

为了适应当前的移动网络环境,保证信息的100%到达,同时也是为了配合用户习惯:用户不能在手机上同时听清两条语音信息,用户表达语音信息不同于文字信息,况且,用户在说错话时,不能只是改变其中的一两句话,必须全部改变。

很简单,假设微信语音消息时长不设限制,那消息接收方针对这种长语音会衍生出暂停、快进、甚至是倍速播放的需求。

这么一来,产品变复杂了,消息接收方体验打折了,整体产品收益为负。

因此,最长 60 秒的语音消息限制是更偏向于消息接收方的一种考虑。

看到这可能有读者会问,虽然消息被拆分成一条一条 60 秒的语音,但如果发送多条的话消息总量和时长并没有减少,接收方体验不照样打折么?

一个 6 分钟的音频文件和 10 条 60 秒的语音消息在信息总量和时长上是一样的,但拆分成 10 条 60 秒语音后,单条语音消息的信息密度下降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单条限制 60 秒的语音消息就起到了暂停的作用,让消息接收方有喘息和消化的机会。

另外,基于微信有语音转文字的功能,信息密度更低的语音消息在转换成文字后的阅读体验也更好。

更何况,如果两个用户之间如果有高频交换信息的沟通需求,他们可以直接语音或视频通话,这反倒比语音消息的效率更高。

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4)

所以,语音消息比较适合即时性要求不那么高、急迫性不那么强、信息密度可控的沟通场景。

对于微信的这种限制,其实是在追求整体最优解,这不是一种单点思维,而是一种全局思考。

没有绝对完美的产品,任何一个设计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对于产品来说,追求整体最优解就是一种最佳实践策略。

其实很多产品都有自己的限制,这些限制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影响,而且有些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举个例子,微博的字数限制。

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5)

微博起初最多只能发布 140 个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放开了这种限制,那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导致微博放弃这个限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图文」形态的微博内容。

所谓长图文,就是为了突破 140 字的限制,很多用户把想说的话写在记事本或者其他笔记工具上,然后导出长图片发布在微博上。

所以,微博的产品经理一定是看到了这个现象,并且调研了相关数据,发现这种改动会给用户带来价值增量。

但放开字数限制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举措,越来越媒体化的微博一直在多管齐下:通过对账号和内容分类,调控不同feed的分发权重,期望以此调节首页信息流的内容构成,提升内容质量,推进feed流活跃度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饱和后人口红利衰减,靠用户自主关注行为来优化个人主页信息流显然不现实。

凡事背后都有逻辑,不管是微信的限制还是微博的限制,不管是继续坚守还是从此放开,背后都少不了逻辑支撑。

现象总是很简单,但逻辑会更加美丽。

微信单日上限(来自微信的限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