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羽 分享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双十一结尾款数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双十一结尾款数据(名不其实的根结在于监管)

双十一结尾款数据

作者:李明羽

分享

李明羽

从11月2日开始,本报记者对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的服饰、食品、化妆品等125款商品价格进行跟踪监测。从数据上看,跟“双11”之前相比,有超过一半的商品价格在“双11”期间有所下调,不过下调商品比例还不到六成,和价格不变商品的占比差距很小,如果再算上价格上涨和下架的商品,其实折扣商品总量也才五成而已。这么看,宣传中的“全年最低”似乎并不准确。(新文化报,11月11日)

“双十一”由来并不久,却井喷式地发展,逐步成为一年一度的全民购物狂欢节。笔者眼中,“双十一”应该是卖家促销走量,甚至赔本赚吆喝的平台,也应该是消费者低价囤货,肆无忌惮扫货的绝佳时机。

但从今年来看,“双十一”多少有点变“味”了。抛开《新文化报》记者追踪式的比价调查,单从笔者周边朋友同事的反馈,就明显感到热度不足、激情不够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电商卖家鱼龙混杂,先涨价再降价的甩货假象屡见不鲜,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骗局不绝于耳。二是消费者回归理性,基本熟络了网购模式,逐步完成了从盲目跟风到理性对比,从买完剁手到精挑细算的转变。

消费者层面的思维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也是良性的发展。重新掀起“双十一”高潮,真正打造名副其实、还利于民的购物狂欢节,关键还是靠监管。对于国家,监管就是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鼓励电商、物流产业的发展,通过降低商家运营成本推动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工商、质检、物价、广电等部门,在产品准入、商品流通、价格浮动、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追踪式、地毯式摸排,下大气力堵住“欲抑先扬”的“价格陷阱”,肃清“自吹自擂”式的虚假宣传,保证消费者安心、放心购物。对于消费者,监管就是随时随地筑牢主人翁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用上亿双雪亮的眼睛编织起无死角的监控网,让心存侥幸的不法商家心存忌惮,将唯利是图、得过且过的小伎俩扼杀在摇篮中。

把“双十一”这样的好事做好,一直是我们所向往追求的,也是努力达成的。在前行道路上,定会荆棘丛生、阻力不断。但只要高举监管的利剑,秉承诚信的理念,摆弄好买卖双方的天平,定会风物无阻、驶向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