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许是本届冬奥会高山滑雪技术官员中最善于做市场营销的,也是同时拥有篮球裁判“执照”的高山滑雪裁判。从事航食领域的刘宁笑称自己是“斜杠中年”,从小热爱运动的他,因为自身身高与职业运动员要求的身高相差5厘米,因此与职业体育失之交臂。但是冬奥会为刘宁带来新的机遇。2018年,刘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山滑雪裁判之一,在北京冬奥会上,他是高山滑雪项目技术赛段长,以此实现了自己又一个小目标。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技术赛段长刘宁。受访者供图
自打进入冬奥会闭环区域,刘宁就开启了凌晨4点多起床、5点左右登上班车前往赛区、晚上7点多返回驻地的“披星戴月”工作模式。从驻地前往高山滑雪赛区,仅车程就需要1个小时。到达赛区后,刘宁和同事们乘坐缆车上山,此时的冬奥村还被夜幕笼罩,星星点点的灯光勾勒出冬奥村的轮廓。坐在缆车上,刘宁用手机拍下一天又一天凌晨的冬奥村。
抵达工作区,刘宁赶紧换上雪鞋、头盔等装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绑冰爪。冰爪是帮助高山滑雪技术人员稳稳地站在赛道上的重要装备。冰爪上缠绕着一根黄色的绳带,刚开始工作那几天,刘宁需要向同事们示范如何绑牢冰爪。“高山滑雪赛道有一定的坡度,观众们从电视上看可能并不觉得陡峭,但是从我们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已经非常陡了。而且我们还需要站在冰面上工作,所以一定要穿好冰爪,以确保安全。”
高山滑雪比赛一般十点左右开始,而大约7点到7点半,国际雪联的官员就需要视察线路,以确定是否适合比赛。刘宁说:“在国际雪联官员视察线路之前,他和同事们要完成相应的准备。所以,如果说比赛是十点钟开始,那么我们已经在雪面上工作三个多小时了。”
刘宁的工作大部分都在露天雪道上完成,冬日寒风刺骨,如果再有雨雪光顾,他无论穿多厚的衣服、多厚的鞋子,都很难抵挡寒冷。刘宁说:“高山滑雪比赛项目裁判人员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我们从早上七八点钟站到雪道,到下午两三点钟下雪道,说不冷、不累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靠着意志力完成工作。”
对话刘宁:夏天当篮球裁判,冬天当高山滑雪裁判,生活更加充实了
从小热爱运动,拿下篮球裁判和高山滑雪裁判证书
新京报:听说你是一个特别热爱运动的人,你都练过什么项目?
刘宁:我小时候练排球和篮球,那会儿在朝阳区业余体校学习,我们的排球队曾拿到北京市第二名的最好成绩,我打的位置是接应二传。另外,我也很喜欢打篮球,我教练是国内著名的篮球教练,后来我打进了什刹海体校。但是走排球专业运动员路线的话,对身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我当时预测的身高是1.95米,而专业队要求身高达到2米,所以我身高不够,就无奈放弃了。
后来我开始准备高考,于2002年考入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主要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环境比较好。大学期间学习压力比较大,我精力有限,所以就没有参加校队,但是打篮球的爱好一直都在,有空的时候都要去运动。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体育、户外运动领域的市场营销工作,现在是公司的营销总监。
新京报:后来怎么又喜欢上滑雪了呢?
刘宁:这主要因为我之前的工作跟滑雪有关,销售项目包括服装、滑雪装备等等。我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怎么可以不会滑雪?所以我决定好好练练。刚开始我在北京的滑雪场请教练学习,后来慢慢自己熟练了,就去崇礼的滑雪场滑雪。
新京报:很多人喜欢运动,就是单纯地爱好或者热衷,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考裁判员。对此你有何考虑?
刘宁:不管是在大学还是毕业后走入社会,我解压的方式都是运动,我觉得最好的放松就是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能虚度时光。其实在考高山滑雪裁判之前,我先考了篮球裁判。
我特别喜欢篮球,并且喜欢与之相关的所有“衍生品”。但是有一次我膝盖不太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劝我说:“能不够的球,就别够了。”而且我的脚踝有习惯性崴脚的问题,所以考虑到身体状况,我用在打球上的时间就不太多了。
但是我有些不甘心。后来听说可以考篮球裁判,我觉得真不错,打不了篮球,但我可以当裁判啊,这开启了我全新的运动世界大门,从此我走上了裁判之路。后来,我又考上了高山滑雪裁判。
夏天当篮球裁判,冬天当高山滑雪裁判,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了。
新京报:拿下高山滑雪裁判的“执照”难吗?
刘宁:我应该是2018年参加的高山滑雪裁判考试。那会儿也没什么培训班,都是大家互相传资料自学,我记得其中介绍高山滑雪裁判规则的内容有三四百页。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滑行水平考试,前者在北京举行,后者在崇礼的滑雪场举行。考试进行了大约两轮,考试合格后,就拿到了高山滑雪裁判证书。
当时北京乃至全国高山滑雪裁判的人数都很少,估计也就是300-400人,北京市体育局、滑雪协会等部门、机构也都在寻找、挖掘相关的人才。拿下滑雪裁判考试之后,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进冬奥会服务。
线上线下仔细沟通,服务好冬奥运动员
新京报: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可以服务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
刘宁:拿下高山滑雪裁判证书之后,我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不少国际性滑雪比赛,其中包括“远东杯”、“国际雪联积分赛”、“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那会儿我就知道差不多能够参加冬奥会了,因为测试赛是冬奥会的“练兵”,能服务测试赛说明基本上是走进了服务冬奥会的“大门”。
新京报:服务北京冬奥会,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刘宁:我是高山滑雪技术项目赛段长,主要在赛道上工作。但是有一天在工作中因为腰部受伤,不得不调整岗位,现在是高山滑雪技术项目竞赛秘书。这个工作比较复杂、琐碎,需要与领队、教练、官员沟通,有点儿像办公室的工作。如果说在赛道上的工作很费体力,那么竞赛秘书的工作非常费脑力,从上班到下班,我得跟很多人沟通,说四五个小时的话。
有些工作我们都是在线上完成,其中一个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微信,但是有些外国运动员或者领队不太会用我们的微信,我就需要不断地跟他们去解释,教大家怎么使用。每天都是线上沟通完,线下继续沟通,运动员为参加冬奥会付出了四年的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服务好他们。
冬奥会的经历将成为工作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京报:有人说你是“斜杠青年”,除了高山滑雪裁判、篮球裁判,你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如何协调这些工作?
刘宁:“斜杠青年”可能算不上了,我现在是“斜杠中年”。在北京冬奥会的工作非常严谨、细致,容不得一丝差错,我会把这些好的习惯带到以后的工作中。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广州南联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综合办公室工作。我能来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与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毕竟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我大约有四个月不能在单位工作,没有同事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服务冬奥会的任务。
冬奥会的这段工作经历让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听说我从事航食领域,纷纷来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改善下单位食堂的伙食。这些经历对于开拓单位的非航空业务市场也将很有帮助。
新京报:未来有什么计划吗?
刘宁:现在参加冬奥会,我的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这也算是我执裁高山滑雪比赛的职业巅峰了。梦想和理想,对于我都过于遥远,等我完成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的工作,我将回归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