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这个笔画有多种外形,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说点章第四》中,就介绍了多种点的形状:“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上点、下点、左点、右点、长点、圆点、竖点,偃仰不同,姿态万千。
但是,这些点的用笔大多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说这样的话,是准备好了挨喷的,那些把笔路图当笔法的人,如果看到最后也不能明白,就随他去吧。
写这些各种各样的点,都只用按锋和揭笔两种笔法就可以了。按锋和揭笔,都是唐张怀瓘《玉堂禁经》里记录的腕下用笔方法,也就是笔在纸上的运动状态。
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把笔锋押下来使他宽阔,章草的磔书写时用到这个笔法。这个笔法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要把笔锋逐渐按下去。不仅章草的磔法使用,所有的逐渐加粗的点画都会用到,就像各种各样点画的前半部分。
揭笔,张怀瓘是这么说的:“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这里出了一个词“侧锋”,我不知道很多人主张写隶书的波磔和大楷的捺角用偏锋,是不是根据这里的“侧锋”二字得出的结论。用偏锋本来就是错的,把这个“侧锋”理解成偏锋就更不对了。
八法中的第一法,“侧”,就是从上而下斜着侧棱下来,早期的书法论著中的“侧”,都是这个用意,是不正的含义。“侧锋”是笔锋运行方向是侧势的,并不是说笔锋是倒着行笔的。并且在《啄展异势》中,说人字、入字的捺的写法时说到“潜趯(yuè)而战行,行势尽而微著,摘出而暗收”。
趯锋、战行,“如锥画石”,这都是中锋的标志。“势尽而微著”就是小幅度的“按锋”,若用偏锋,就没办法用“按锋”了。
王羲之也记录过一个写捺角的方法,叫做“蹙笔”。“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这个捺角的写法在于“将”这个字,本意是带领。这里是说逐渐地结束,也就是慢慢摘出来。这时毛笔的运动方向就象把什么东西揭起来一样。
而点这个笔画,很简单,不用钩描,就是一个按锋接着一个揭锋完成的。而大多数的人,特别是初学书法的人,写点都是让毛笔绕一圈,把该凸出来的部分描出来,把缩紧的不等钩出来。这样已经不能叫书法,写字也勉强称得上,它只是描画图形罢了。
那些标着笔路图的点画写法,只不过是根据碑帖的点画外形想象出来的。虽然简易好学,但没有了书法必须的势,与艺术相比过于平淡;与实用相比过于费时费力。而按锋加揭笔的书写方法,既简单,又实用,还远离做作。
这些点的不同只在于按锋的力度大小和时长,以及揭笔的方向不同。普通的点、右点、长点、捺点,都是向右下侧出笔,按锋,而后向下方揭锋收笔。左点、竖点、撇点,是向左下方侧向出锋,而后向下揭锋收笔。圆点、上点是向右下按锋,然后向左下方向揭锋收笔。下点是挑点,是向右下方侧势按锋,挫笔后,向右上揭锋收笔。
揭锋收笔,不仅点这个笔画用,可以说横竖撇捺点等所有需要抽细的点画都需要。竖画的垂露、悬针。横画的上出锋、中出锋、下出锋都会用到揭笔,撇捺就更不用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