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里面的老师是谁(私淑诸人)(1)

究竟谁是孟子的老师?是孔子还是另有其人?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语,意思是说孟子未能亲受业于孔子之门,但就学于子思之徒,因而得闻孔子之道。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这个“门人”有点玄

在离我们不远的时代,经受过西哲洗礼的中国人尚能做出“现代造神”运动,何况古代那些被尊为“天子”统治者,更需要塑造一个经典的“伟人”。于是,在汉代,根据时局需要,经过一些董仲舒们的提炼,孔子作为布衣,就逐步被抬上“圣坛”。经过后代逐步为其升级,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期间,孔子已经被改得几乎面目全非,一些后人修改、延伸的所谓“三纲五常”,都被算到孔子头上,最典型的,是他们发现了孔子学说的不足之后,往往把一些其他人的创造性思想,也说成是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衣钵——如孟子,孟子本来说自己的学说是“私淑诸人”(见《孟子•离娄上》“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语),意思是说孟子未能亲受业于孔子之门,但就学于子思之徒,因而得闻孔子之道,并以之善沿其身。正如孟子自己所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词源》在解释“私淑”一词时,所引的便是这段话。

私淑诸人:是受过多人教导,还是有更多的古人是孟子自以为“私淑”

《四书集注》的解释是:“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可见私淑的含义正如《词源》中所指,“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因此,把那种未亲自受业的学生称为私淑弟子。

我认为,如同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所赞扬过得上古伟人们如“尧舜禹”,乃至孔子,都是孟子学习的对象,孟子更是因为创造适宜战国时代的学说及长久治国之道而“博采众家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讲门派,只讲真理与王道: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

公元前384年,亚里斯多德出生在希腊北方的史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家境富裕,17岁时,亚里斯多德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创立的学园一待就是二十年,从最初的学生变成教师。柏拉图死后,亚里斯多德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否定了他老师的很多观点和理论,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所以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孟子说,我从不学一个人的传承,我“私淑诸人”,我要让更多的人作我老师,孟子批评过那些好为人师的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孟子说过,“人皆可为尧舜”, 尧舜也是孔子推崇的圣贤,他为什么不说人皆可为孔子呢?

孟子尊“王道”,言必称尧舜,可他并没有“言必称孔子”。(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记•中庸》里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述”与“称”,这两个字,肯定有不同的意义。

孟子里面的老师是谁(私淑诸人)(2)

后人效仿孟子的私淑诸人之案例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通常认为,孟子此说即谓其“授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予以为非也,此乃孟子谓己自学孔门著作成才也。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艰难抚育成人,留下了“孟母三迁”、“三断机杼”等典故。孟子专心研究孔学著作,他极力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私淑诸孔子也。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读《孟子》,不能忘,遂学之。不独学其文,亦学其人,砥砺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韩文颇有孟轲风格,以气为文,文以载道,气势磅礴,浩浩荡荡。韩愈,私淑诸孟子也。

欧阳修,幼年丧父,寄居叔父家,家贫,史传其母以荻划地教他认字。好读书,叹书少,偶得《昌黎文集》数卷,爱不释手,从不轻易示人。反复攻读韩文,竟得古文真谛。非独学其文,亦且想见其为人,飘然脱去世俗之气,修得满身浩然正气。尤喜《师说》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矣”。故尔,欧公成名后,并不自恃其能,大力奖掖后进,见人善则称之,唯恐他人不知。欧阳修,私淑诸韩愈也。(部分来源于网摘)

正是这种“予私淑诸人”,使得国学道统一脉相承。

孔孟之间

邹鲁圣地,上古三皇五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及传说,在孔子、孟子时代,保留了东夷文化的精髓部分,尤其是“夷俗仁”及“东方君子之国”的风采。邹鲁大地又是东方文明的摇篮,不仅产生了孟子、孔子这样的思想家,还产生了颜母、孟母这样的教子成才的典范,更有墨子、鲁班这样在科技领域有巨大成就的伟人。为了孔子的伟大,后代在进行自以为是的学派分类后,试图厘清孔孟之间的“道统”传承,殊不知,早在孟子的著作里,孟子对道统就进行了梳理:孟子把孔子与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并列,是讲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不是儒家的后人演绎的“道统论”。孟子在他能够汲取、整合的各种有益的学说中、整理升华出具有孟子特色的治国理论体系,将中华文化中后人分类的儒、道、墨等各家合理的营养集齐大成,实在是比创立一家一派的学说更具备价值意义。后世儒家将孟子逐步归列为儒家学派“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他的“继往”继承的是所有先秦的文化精髓,而“开来”,也绝不仅仅是开的儒家的未来。把孟子的思想巧取豪夺、削足适履、改头换面、生拉硬拽为儒学正统,不仅掩盖了孟子最为可贵的兼收并蓄、集诸子文化之大成,具有创造性继承的伟大一面,更重要的是让孟子那些弥足珍贵的跨越时代的思想,没有的得到历代管理阶层的重视,发扬光大,以至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时,因噎废食,把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把孟子与孔子一起打倒。(冯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