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魏的名将,或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五子良将",还有夏侯家族和曹家的几员大将。但是却忘记了一个人——李典。李典的本事,其实并不逊于五子良将中的各位。甚至可以说,他的才能能和张辽相提并论。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位名将,在曹魏当中,却没有进入五子良将之间呢?他和张辽、于禁等将领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差别呢?

其实在后世的史学家的眼里,李典是个相当不错的将领,甚至比起那些只知道武力的将领,都要好上不上。在《三国志》当中记载:"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要知道在古时,能够读上书,认识字的人,往往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当时是乱世,人们吃不饱睡不好,又怎么有心情去读书呢?因此,可以得见李典的家族,在当地是相当富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时的曹魏将领当中,也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而颇有美名。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1)

陈寿这个人,虽然在自己的书中点评人物,不是面面俱到,可评价倒是一针见血。从上文的评价来看,儒雅这个词,对武将来说,整部书里,就出现了不到三次。其中一次,就交给了李典。而李典本人的功绩,就更不用说了。自从投靠曹操之后,李典首次出马,就是官渡之战对抗袁家。可惜的是此时的他刚入曹营,自然是不受重用,直到讨伐袁家残党,对手的张辽都暂时升职为大将军了,自己还是个运粮的。但在这场战里,李典也立下了一点小功劳:将对面来抢粮的,一回合杀败。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2)

此后李典在夏侯惇手下任事,并且在博望坡的时候,识破了对面诸葛亮的计策,告诉了夏侯惇和于禁。只可惜这两个人没有采纳意见,认为刘备还是和以前一样,结果大军进入山上,被诸葛亮一把大火烧的损失惨重,要不是后方备战的李典援救,这两个人恐怕已经交代了。由此可见,虽然有着夏侯和于禁轻敌的原因,但是李典在战场上,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足够的经验,即使是对弱小的对手,也知道狮子搏兔,尚需全力的道理。

209年,当时孙吴和刘备联盟,孙权亲自带着十万大军攻打李典和张辽。要知道,张辽在作为吕布部下的时候,就曾经和李典交过手,杀过他的亲族,这两个人是很不对付的。这个时候虽然说孙权来势汹汹,但李典和张辽两个人,也是可以拖到援军来救的。只要愿意,背后使些小手段,或许张辽就要无功而返了。但是李典在国家没有这么做。根据《三国演义》记载:"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3)

所以我们看的出来,虽然说在演义里,李典的战绩并不是记载的很多,但无论是后人评价,亦或是战场上的表现。都可以证明,李典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赞的,文武兼备的同时,对军事的敏锐性,更是相当过人。可为什么,他偏偏没有选入五子良将里呢?其实原因主要用三点。第一点,就是他本人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被经常派去前线。上文我们提到过,李典在曹魏中,算是有名的儒将,因此在内政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非常难得的。曹操手下武将多么?多,但是都是些在战场上一骑当千的人,能够在后方稳定局势,治理百姓的多么?不多,李典就是稀少的一个。因此他直观的战果少,没法选入五子良将,也是情理之中。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4)

其次,李典故去的早。在乱世中,人均寿命往往不长,像是曹操,张辽这种老死病死的,大多数都集中在五六十岁。而李典却在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这样一来,无论你有什么功绩,都是白纸一张,自然不可能超过后来的五子良将们,况且那个时候曹操还在世没有称帝,自然没有"五子"这一说,即使有封他的心思,总不可能将将军一职,交给一个已经入土的人吧。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5)

而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李典是士族出身。上文笔者提到过,李典有学问,好读书,尊重知识分子,他的家境自然是和士族多少有所牵连的。而五子良将全部人,都是寒门出身。这就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曹操在任命将领方面,是希望让寒门子弟加入自己对抗士族的。对于李典这样的人来说,虽然有才华,可以重用,但是曹操也绝对不会太过于信赖他们。不然重演汉末历史,曹操才不会干这种傻事。在《魏书》中记载:"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

陈寿评价赵云武力(陈寿评价李典儒雅)(6)

李典为了明哲保身,甚至还主动把自己的家族,放到了曹操眼皮底下。这背后,就有着这一层含义:我不会背叛曹操您,只希望你也不要怀疑我。而曹操也很开心,将他升职加薪,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李典之所以没有在"五子良将"中,不是因为太弱,而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