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2)微信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3)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05 后母戊鼎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前文,在武丁的统治下,商王国平定周边方国的叛乱,反攻戎狄、压制周方、南征荆楚、驱逐彭韦,由此进入了鼎盛期。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4)

步入鼎盛的商王国,暂时没有了外部威胁,但在武丁后期,商国的都城,却遭遇了一次大灾难。

考古显示,作为盘庚迁殷后早期都城的「洹北商城」,废弃于武丁后期。在洹北商城的宫殿区,几乎所有的宫殿基址都有倒塌的红烧土堆积。

根据安阳殷墟考古队的解释,这些红烧土是墙体和屋顶倒塌后形成的。越是接近地面的红烧土,越接近黑色。这是因为,泥土中的含铁成分,在受热过程中氧化不一致的结果。

也就是说,洹北商城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火。

这场大火的规模,很可能比公元1666年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伦敦大火」还要大。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5)

洹北商城毁于火灾之后,商族人的首都居民随商王武丁迁徙到洹河南岸,在原都城的南郊重建新都。

由于王都焚毁,居民急需安置,新都的修建首先从民居和宫殿开始,而此时的商王国,国力达到鼎盛,自信满满的商族人并没有给新都修筑城墙。就像600年的夏王国一样,在暴揍东夷、西逐戎狄之后,也是自信满满,没有给夏王都修筑城墙。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6)

后世的周王朝,在国力上升期,无论是修筑岐邑、丰镐二京,还是修筑洛邑,都没修筑城墙。再往后面的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也都没有发现都城外郭的痕迹。

迁到洹河南岸的新都,在周人的话语体系里,仍然叫做「殷」。而在商人的话语体系里,新都和洹北商城一样,仍然称作「邑商」或者「大邑商」,意思就是「商邑」。这就是今天考古上发现的、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的「殷墟遗址」,又称作「小屯商城」或者「殷墟小屯遗址」。

正因如此,在殷墟中发现的青铜器、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武丁以及之后的,之前的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器物,在小屯殷墟中没有出现。

除了旧都大火外,对武丁来说,还发生了另一件悲伤的事情,他的王后妇好去世了。当然,武丁还有很多妃子,除了妇好以外,还有妇戊、妇癸、妇周等等。

妇好中的「好」有可能是私名,他的日名称作「辛」,也就是妇辛。妇好死后,武丁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了众多人牲和珍贵的青铜器。其中,妇好的亲生子,也就是武丁的长子,日名为祖己,为他的母亲铸造了一尊大方鼎,作为陪葬用品。

这尊大方鼎在3200多年后的现代,随着妇好墓被殷墟考古队发掘而重现人间。人们发现方鼎内部有铭文,为「司母辛」三字,因而将其称作「司母辛鼎」。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7)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8)

说到「司母辛鼎」,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但如果提到「司母戊鼎」,很多人就耳熟能详了。很巧的是,「司母戊鼎」的主人「妇戊」,与妇辛同为武丁之妻。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9)

妇好(妇辛)去世后,妇戊可能成为了武丁的正妃,也就是王后。妇戊又被称作「妇妌」,是来自王都大邑商北面的「井方」(邢方,今河北邢台一带)的公主。

有说法认为,妇戊成为王后之后,希望由自己所生的王子成为继任的商王,因而设法排挤妇辛(妇好)之子祖己。由于妇戊的娘家是王都附近的井方,商王武丁需要加以笼络,最终将长子祖己外放到王都之外,祖己也因此死在了武丁之前。

不过我们考虑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自己的继承人没有熬过自己,也是正常的情况。

武丁死后,由妇戊所生的王子继承了王位,日名为「祖庚」,在位十一年。大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祖庚去世,他的弟弟即位,日名为「祖甲」。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0)

可能在祖庚时期,也有可能在祖甲时期,他们的生母「妇戊」去世了。他们铸造了比「司母辛鼎」规格更高、器型更大的大方鼎为其母陪葬,这便是「司母戊鼎」的由来。

「司母戊鼎」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民间盗掘,由于没有经过考古人员专业发掘,所以当时无法确定司母戊鼎的出土位置、年代等信息。因而,只能根据方鼎内的铭文,命名为「司母戊鼎」,并把「司」字解释为「祭祀」的含义。

不过,随着妇好墓大方鼎的出土,传统的解释被推翻了。妇好大方鼎中的铭文为「司母辛」的字样,与「司母戊」铭文相似。如果将「司」解释为「祭祀」的话,那么这个司母辛鼎就不会出现在妇好(妇辛)的墓中,成为陪葬品。

所以最新的解释是,「司」字并非祭祀的含义,而是「后」字的反转字形,含义仍然是「王后」中的「后」的意思。所以之前的司母戊鼎、司母辛鼎,也就统一改称「后母戊鼎」「后母辛鼎」,这也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

那么,「后母戊」「后母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还记得前文提到了商王都「商邑」,被商族人称作「邑商」,并写在甲骨文上吗?同样的例子还有,今人所称的商丘,在商族人的语法中被称作「丘商」。

其实这是商族人的语言语法问题。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商族人的王族贵族来自东北夷北商人,平民和中小贵族来自于河北夷,从大的角度来讲,都属于古夷人,是古苗人中衍生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

我们在讲古夷人如何诞生分化时,很多人会非常好奇,这个全数融入华夏族,而没有原生民族独立延续下来的族群,究竟说着什么样的语言呢?他们的语言,与华夏人的另一大来源——古羌人的语言,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作为古羌人两大后裔之一的藏缅语族族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藏语、羌语、彝语、缅语、白语、纳西语等语言,来窥探古羌语的面貌。

而古夷语早已全部融入汉语,偏远的东北夷又早已与古通古斯人融合,语言演化为阿尔泰语系下的各种语言,古夷语的原貌自然就无法复原了。

不过甲骨文和商代青铜铭文中的语句语法,可以让我们窥见古夷语的一角。

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语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比如最简单的一句话,「我喝水」。但作为与汉语关系较亲的藏缅语族,会说成「我水喝」,语法是典型的「主宾谓」结构。

与此相反的是,苗瑶语族的语法,和汉语一样,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古夷人由古苗人分化而来,古羌人又由古夷人中的旁支分化而来,所以汉语的前身——古夷语和古羌语,应该是与苗瑶语族相近的语族,基本具备了上古汉语的雏形。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1)

但是,以古夷语为主要基础,上古汉语与今天的汉语相比,还有一些细节的差别。比如,我们熟知的,脱胎于先秦口语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四种类型。

这样说太枯燥了,我们不妨举四个例子。

「古人诚不我欺也」(宾语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美哉,我中国少年」(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今天的汉语中,就有一处著名的倒装句之乡——山东。不过,山东话的倒装句,基本上全都属于主谓倒装,也就是谓语前置。「吃过饭了么你」「没觉得爱用倒装句啊我们山东人」这一类,与「美哉,我中国少年」是同一个类型的。

在这些倒装句之外,上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倒装句,叫做「名词修饰语后置」。

啥意思呢?在汉语中,有一些事物不是一个名词可以表达的,比如花,可以有大花、小花、红花、黄花,再比如灯,可以有墙灯、吊灯、车灯、红绿灯等等。这些名词中的前半部分,就是名词修饰语,倒装之后,就变成了「花大」「花小」「花红」「花黄」「灯墙」「灯吊」「灯车」「灯红绿」了。木兰辞里,有一句著名的「对镜贴花黄」,就是名词修饰语后置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2)

上古时,这样的倒装句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的「伯益」「后羿」,就是这种倒装的提现。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他们就应该被称作「益伯」「羿后」。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没啥感觉,我们换一个近期的热播剧中的称谓,「达康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3)书记」,如果用先秦上古汉语的倒装句,就会读作「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4)书记达康」。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5)

同样,「大邑商」和「丘商」,也是这样的倒装句,用现代的语法来说,就应该是商丘、商大邑(或者大商邑)。

回到「后母戊」「后母辛」两个词上来。

这两个词也一样是「名词修饰语后置」的倒装词,而且是连续倒装,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就应该是「戊母后」「辛母后」。翻译成白话来说比较别扭,但意思和现在的「某某阿姨」「某某爷爷」的结构、意义是类似的。

这种称谓类的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保留,不过只在某一种特定情况下使用。每年清明扫墓时,大概可以看到墓碑上的「先考某某」「先妣某某」。

除了墓碑上的语法残留外,这种倒装词,在另外一种语系中却十分常用,那就是「孟-高棉语系」。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6)

我们比较熟悉的越南,他们的语言越南语,就属于孟-高棉语系。越南语中的倒装词比比皆是,比如「越南」这个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南越」。而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字喃」,用汉语语法来说,其实就是「喃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秦古汉语的主要前身——古夷语,与东南亚的孟高棉语系也有一定的渊源。而在前文中我们讲述过,在2万年前-1.8万年前左右,无论是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还是孟高棉语系、南岛语系,都起源于两广和北越一带的大岭南地区,他们的语言互相之间有联系,太正常不过了。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7)

回到「辛母后」和「戊母后」时期。

武丁的王后去世时,他们的儿子们除了铸造大方鼎和各种金器(青铜器)陪葬外,还杀死许多人牲为他们陪葬。而这些陪葬的人牲当中,有大半以上都被商族人称作「羌」。

那么,这些被杀死陪葬的「羌人」,和我们前文中所讲的古羌人后裔,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8)关注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叫)(19)公众号 寒山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