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洪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1)

题记:虽然已经过去了14年,2008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人带来的震撼,以及引起的轰动和好评,还是记忆犹新的。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近日翻阅黄泽仓著《山东》 “移民事业”章节,对闯关东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潮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此文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山东人闯关东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奔赴关外的路线、运输,以及移民东北的分布、安置情况,并为移民的前途担忧。这恰好是《闯关东》时代背景的延续——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2)

民国时期闯关东背景

“闯关东”一般指的内地汉族人民迫于生存压力,长途跋涉来到东北大地谋生的迁徙、移民之路。“闯关东”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清初,女真人从东北入关,入主中原,他们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东北变成了满清统治者的祖庭所在地,于是把山海关封死,不允许汉人进入;然而,俄罗斯帝国逐渐东扩,到清中期竟侵占了160万平方公里的东西伯利亚,接着蚕食东北;使清政府意识到再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整个东北都会丢掉;于是“开关”,这就是所谓“闯关东事件”。

清末民国几次大的关外移民,主要是由于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出现的剩余人口,特别是兵祸与天灾造成的。1925年至1928年军阀张宗昌盘踞山东时,任意加捐派款。天灾人祸,导致了1926年至1930年的第一个移民高峰。1938年至1944年第二个移民高峰,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1943年,在遭到大旱的同时,又发生了特大蝗虫灾害,许多人被迫逃荒东北。

“山东自民国十四年,张宗昌督鲁以后,人民所受之兵祸至深且重;就中以济宁、金乡、嘉祥、鱼台、巨野、城武、定陶、曹、单、邹城、濮县、菏泽等县,受灾更巨。统计被灾人口四百九十余万;被灾耕地一千四百万亩被征发之家畜:牛二十六万头,骡十二万头,驴四十四万头。又强迫农民当兵,先仅施行于淄川、益都、昌乐、掖、潍、胶及高密等县,旋更适用于全省。革命军北伐,山东又成为两军交战之区。至于日本之屡次出兵山东,鲁人尤受无限之摧残。故壮者流于四方,弱者填于沟壑,山东全省到处皆充满凄凉惨况矣。”

“民国十六年,山东发生旱灾,同时又告蝗患之灾。据华洋义赈会所调查灾区达五十六县,……受灾面积二十四万方里,灾民二千万,占全省总人口十分之六。民国十七、十八两年,又相继发生水旱蝗虫之灾,尤以民国十八年灾情更重。”“又如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黄河决口,鲁西南一带尽成泽国。盖山东所受之天灾,灾情深重,而又岁无宁日也。”(黄泽仓著《分省地志·山东》)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3)

父亲的回忆

2001年,父亲出版回忆录《双泉清韵》,其中写到1943年的天灾人祸,以及父亲的堂兄“臭哥”,也就是我的三爷爷的长子与同乡一道闯关东的经历——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长清县南部山区,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爷爷的家是抗日“堡垒户”,乡公所就设在爷爷家里,县长、区长都曾到家里住过。父亲出生于1929年正月,从小小少年就受到抗日救亡的教育熏陶,11岁就跟随工作人员走村串乡宣传抗日,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晚年写了大量回忆文章,其中1943年的大旱灾,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大歉年,时年14岁,这年开始还算风调雨顺,谷子刚吐出嫩穗,玉米露出了红缨,人们含着笑脸正企盼着丰收喜悦的时刻,老天爷却板起面孔,与人作对,滴雨未下,烈日当空,赤地千里,枯萎的庄稼耷拉着脑袋,颗粒未收。为了生存活命,树皮剥光,草根掘尽。卖儿卖女者有之,逃荒东北者众多。我的叔伯哥李云悌一家三口逃荒东北,死在关外两口。邻村张立坤一家七口饿死五口。几乎到了死无人抬的地步。这年春节,曾有人编成顺口溜:过的什么年,磕的什么头,地瓜秸子喝糊粥,寻思起来泪交流。我大嫂因吃树叶中毒而浮肿,睁不开眼睛。我因吃糠便秘而哭叫。村里听不见鸡鸣狗吠,一片凄凉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寇铁蹄几乎踏遍中国大地,据点密布,碉堡林立,杀人放火,横征暴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不能坐以待毙,都在千方百计寻求生活出路。我五叔去济南拉黄包车,有人外出打短工。我大哥做点贩运的小买卖,勉强糊口。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4)

正当此时,臭哥听人家说关外挺好混,但是自家去那遥远的地方,举目无亲,困难可想而知,最好有人结伴同行。于是便去找到本村张兆坤商议,不料张家也有此意,两家使不谋而合。两家迅速准备起来,听说那里奇冷,除了带上棉衣棉被,还有锅碗瓢盆等路上用品,然后怀着依依不舍、故土难离的复杂心情,饱含热泪,告别亲友,告别养育他的这片热土,踏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而又前途未卜之路。

经过长途跋涉,多方询问,还要遭受日本鬼子关卡盘査,总算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现今辽宁省朝阳市郊区一个农村里。常言道天下穷人是一家,何况那里有许多山东老乡。老乡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安排好住处,除了种地再去城里打短工,勉强糊口。难以忍受的是那冬天零下40度的严寒。当地人身穿皮衣,脚穿皮靴,头戴狗皮帽子,他们只有不多的棉衣棉被,如何受得了?又加不服那里的水土,香嫂生了病缺医少药,无钱医治,病倒在床,不治而亡。小虎子也被病魔夺去了幼小的生命,只剩下臭哥和七八岁的女儿秋玉。臭哥又当爹又当娘,相依为命,其精神的孤寂和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再说张家,张兆坤得病而亡,还有他的儿子张金山夫妇和七八岁的女儿艰难度日。直捱到抗战胜利后,两家才返回家乡。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5)

闯关东的鼓励政策

“民国以来,东北实业大兴,山东亦天灾人祸交相流行,鲁人之出关求生者,尤极繁盛。如中东路建筑时,吉黑人口不到二百万,至民国十年,增加六倍,几达一千二百万人。

山东移民之成绩,得力于政府之奖励及交通机关之援助者甚大,如民国十六年十月十九日,胶济铁路局长赵蓝山通电于各路局曰:

鲁省比岁以来,灾患频降,民生凋敝。今夏旱蝗告侵,生计日蹙;今当秋冬交迫,各县人民乘胶济火车赴外省谋生者日多。困苦流离之情,令人生悯!应速设法救济,望贵路援照办理,设小工票车,以利灾民……。

自是胶济全线皆另开苦力列车,专门输送移民。自济南至青岛转轮以抵大连,只需大洋四元。而山东赈务办事处亦订有移民简则摘录如下:

一、本处应山东官绅之请求,以运送粮食空车,输运灾民于东三省各县区,以营生活,依次列各条办理之。

二、灾民欲赴东三省者,为防止弊客计,每户必须有壮丁一名,以能从事工作,赡养身家者为限,凡家族概不移送。

三、移送灾民之姓名、年龄、籍贯,须各粥厂制造清册,送达本处,以备查核……。

四、清册送来后,由本处派人盘查灾民之人数,分别发给乘车标识,以示区别,灾民乘车后之饮食,由本处供给。下车后所移之处,虽任其自由,惟其目的地,须先声明注册,有一定住所者,本处负安插之责。

五、凡灾民十户,设十户长一名,置百户长,以负维持秩序之责。

六、凡灾民,每户由本处发给迁移执照一份,永久收执……。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6)

又山东赈务办事处难民招待所简则如左:

一、本处对于出关难民之缺乏旅费及食宿者,特于沿途设立招待所,依次列各条办理之。

二、本处招待所传招待各处经过之难民……

三、本处招待所之招待难民最多供给一宿二餐,即命其出发,以免拥塞。”(黄泽仓著《分省地志·山东》)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7)

闯关东的路线

“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半岛东部地狭人稠,羊角沟、龙口、青岛为本省门户,海舶往来,适为天然出路。故民多逐利四方,近适东北,险涉重洋,辽宁、吉林、东洋、欧美,皆有鲁人足迹焉。

山东人闯关东大抵有三条路线:

(1)山东东南一带之难民,多由龙口、青岛渡海至大连乘南满车转赴长春滨江各地。

(2)由龙口、烟台、羊角沟渡海至营口登陆,然后由南满路之营口支线,赴长春等地。

(3)山东西北部一带之难民,多由北宁路出关,然后沿南满大通、四洮等路分散。”(黄泽仓著《分省地志·山东》)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8)

移民的分布

山东省当局因恐灾民到达东北后,发生职业问题,及沿途所受种种之阻碍,故特电商吉林、黑龙江两省当局,设法援助,电文大意如下:

“鲁省土地狭小,人民稠密,已有人满之患。比年灾歉频来,生计日蹙,此时设法救济,最安全适当之方法,惟有移住开垦。查贵省萝北县之招垦布告,既已通知各属,鲁省历年贫民出境谋生者,实属多数。若官府不为设法保证,而任令自由前往者,则沿途困苦之事,实堪悯恻!且来者如非农民,则与开垦之宗旨不符;若选择各县贫寒农民,能从事实际开垦者,使之出境;则以财政困穷,以如斯多数贫民,悉以公款移注(住),实为困难。故敝省将沿途之旅费调达到着开垦地后之土地分配、住所、农具等之准备;一切幸贵省为之设法。……”

因之大连、长春、滨江、辽宁各地,皆设有难民指导所及难民救济会。以滨江一处而论,有七机关组织之难民指导所,有总商会设立之难民救济会。东三省各铁路除南满外,皆奉当局命令,许难民免费乘车。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9)

依兰道且设立招垦处。东三省各属,皆设有招垦章程,派员引导难民至各县开垦。如辽宁招垦县分为:洮南、洮安、镇东、安广、通辽、瞻榆、突泉、双山及接近热河各地山荒。吉林招垦县分为:依兰、富锦、同江、绥远、桦川、勃利、方正、同宾、苇河、珠河、长山岭、东宁、密山、舒兰、宁安、程陵、敦化、汪清、和龙。黑龙江招垦县分为:萝北、绥东、汤原巴兰、绥化、呼兰、海伦、通河、木兰、巴彦、兰西、青冈、克山、明水、通兆、龙镇、望奎、林甸。三省除招垦外,尚有创办银行,专贷给难民款项,以便难民经营山林、矿产或开垦。又如安达之招垦公司穆陵煤矿,增子固之稻田公司,及中日合办各林场,均以私家资格,招揽难民做工。故山东之移民,皆有相当之便利,此与福建、广东之个别移徙,难易相判也。”(黄泽仓著《分省地志·山东》)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10)

闯关东的人数

“山东移民之赴东三省者,无精确统计。据一般推测,如民国十六年一年中,足达百余万人;其中由大连登陆者七十余万人,营口二十余万人,经北宁路前往者十万人。其后十七年十八年之移民数,亦皆在七十万至百万之间。

移民东三省之山东人民,虽多为春去秋回,然居留其地者尤见繁多。如民国十六年入东三省之人数为一百零五万八百二十八人,同年离东北者仅三十四万一千五百九十九人,居留者七十万九千二百二十九人。嗣后十七、十八以迄仅为山东百分之十耳。是以旅行东北,与目相接者,皆山东店。山东农夫,跋涉长途,开垦荒地,有探险之性,具沉毅之力,其质朴敦厚之风,关内农民不能过也。至于移风易俗,使东北完全汉化,厥功尤伟。”(黄泽仓著《分省地志·山东》)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11)

1912年至1925年移民数量历年在25万至40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到1926年至1930年,移民数量剧增,这5年形成了第一个移民的高峰区间;1927年、1929年这两年都在80万人以上,顶峰年为1928年,移民竟达百万人以上。“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严禁关内人进入东北,因此,1931年移民数量骤降,1932年降到29万,1937年以前一直在三五十万之间浮动,形成了移民低谷区间。1938年到1944年形成了第二个移民高峰区间,1939年、1941年、1942年、1943年都在八九十万以上,顶峰年为1940年,又上升到百万以上。自此以后,进入解放

战争时期,直至1949年迁移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民国时期38年间,山东移民数量,历年少则二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平均每年达48万人之多。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这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12)

山东移民的历史贡献

山东贫苦农民向东北三省的迁移,大大促进了东北三省农业、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鲁人之开发东三省,与华侨之开发南洋,其成绩功勋,足以互相媲美。东北农业之发达,实以山东移民为其中坚”。

路遇的《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认为:在1911—1931年的20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耕地增加了860万垧,平均每年增加43万垧。东北荒地的开垦,耕地的扩大,应当说,主要是关内移民的功绩。东北地区早期的工业十分落后。20世纪后,随着东北三省殖民化的加深,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的物资资源,开始在东北发展现代化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北的工业发展相当迅速,在这些近现代工业中从事艰苦劳动的,主要是关内移民。

东北发达的商业和纵横交错的铁路建筑,无不浸透着关内移民的血汗。因此,山东移民对东北三省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山东移民东北,大大促进了汉民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增强了东北边疆的力量,移民在同日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选自网络,涉侵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