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华

顾炎武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之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晚年长期在外游历,曾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等省份,其中在山东生活长达21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印记。

反清避祸流亡,在山东找到安身处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典制掌故、天文地理、经史、金石、书法、音律、训诂学等都很精通。然而家族几经变故,连祖宅都被焚毁,再加上明朝末年社会动荡,顾炎武过得雪上加霜。17岁时,顾炎武与同里好友、名士归有光之孙归庄一同加入复社,反抗明朝宦官专权。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

在牢狱中,好友张尔岐曾劝顾炎武及早转让章丘田产,以绝后患。顾炎武感念好友相劝之意,也曾动过出售转让念头,但是“田亏粮羡”使得土地难以转手,若是白白拱手让人,顾炎武又心有不甘,不了了之。

事实证明,顾炎武的这份田产一直没有出售。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经历章丘田产引发的牢狱之灾数年后,顾炎武在桑家庄度岁写下《刈禾长白山下》诗:“载耒来东国,年年一往还。禾垂墟照晚,果落野禽间。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黄巾城下路,独有郑公山。”诗中既赞美了齐鲁田园风光,又说明了自己购置农田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活上可以保持自立,而不仰赖他人;二是政治上可以守住气节,而不必为生计向清廷称臣。可见,顾炎武对桑家庄田产土地确是情有独钟。

康熙十九年(1680年),顾炎武在西行关中时遇到财政困难,还曾想起章丘之田,说“山左之产,今日尚值千金,闻其地粮食甚贵,或亦可售之时”。所以,当时章丘田产仍属顾炎武所有。顾炎武去世之后,章丘农田疑被徐氏外甥掌管接收。

作为读书人,顾炎武似乎对“读书耕田”情有独钟。江南初陷之时,顾炎武曾扮作商贾来往于江东太湖等地。然而,从商非他志趣所在,相比之下,以土地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易被顾炎武接受。

《山东考古录》考证历史地理疑难

顾炎武几乎游历了山东的各个地方。他自莱州出而到即墨、潍县、青州,西至济南府及下辖的章丘、济阳、长清以及德州、泰安、曲阜、兖州等地,并且对各地的风物人情有所研究。他游览崂山、不其山、泰山、张氏万斛园,拜谒夫子庙、周公庙、孟子庙、天庆宫,寻访灵岩山寺、汉景相公碑、苏禄国王墓等,度过了难忘的时光,留下了数十首诗歌。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游历期间,顾炎武还广泛结交当地学人和布衣隐士。统计显示,他与赵士完、任唐臣、张允抡、黄培、黄坦、徐夜、张尔岐、马骕、张光启、刘果庵、颜光敏、程先贞、李紫澜、李焕章、薛凤祚、刘在中、徐元善、孙宝桐、谢重辉、李源、王士禄、王士祯等二十余人有过深交。其中徐夜、张尔岐、程先贞等人,是他最为看重、交往密切的朋友。这些文士皆为当时山东学界翘楚,他们彼此诗文交流、学问切磋,留下了许多佳话。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心无旁骛的治学精神、博征精研的治学方法,构成了顾炎武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广泛交游中,顾炎武影响了彼时的齐鲁学子,更为历代士人所崇尚,产生了久远的社会影响,后世山东著名学者如孔广森、桂馥、郝懿行、王懿荣等人,在治学中都可以看到顾炎武的治学精神及人格魅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顾炎武勤于著述,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肇域志》《金石文字记》等著作,基本上是在山东完成的。在山东居处游历期间,顾炎武还投身齐鲁文化事业,参与了《邹平县志》《德州志》《山东通志》等地方史志修撰工作,为《崂山志》作了序言,写了《山东肇域记》。顾炎武还著有《岱岳记》八卷,是对泰山人文地理及其历史掌故所作考证的著作,可惜不见传世。

在顾炎武专写山东的著作中,刊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山东考古录》一书。他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在山东游历期间所看到的事物和与这些事物相关文献记载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山东考古录》的内容看,他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且该书对山东的地理掌故考证尤详,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首先为济南的华不注山正名,指出《齐乘》中的错误,认为华不注与靡笄山绝非一山。他考证“不注”实为“跗注”,“不”与“跗”古音相同,“跗”为“华蒂”之意,华不注山名之意乃“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从而解开了人们的长期困惑。在后文,他又考辨灵岩古寺,谈论泰山无字碑等众多古迹,解释崂山之名起源,留下许多独到见解。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

齐长城锦阳关段

该书对齐长城的考证更是开创性的。在《考楚境及齐长城》一文中,顾炎武引证《左传》《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泰山志》诸书,指出:“齐宣王筑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并分析认为齐国以南的劲敌楚国,曾攻占琅琊、莒县、泗水、曲阜等地,实际控制了齐国边境以南地区,直接威胁齐国腹地临淄、青州一带,从而明确指出了齐长城的修筑时间、重要意义与战略目的。

顾炎武对齐长城的研究并未到此为止。他以史家的敏锐与灵感,把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与齐长城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这一传说的起源、演变与传播,所写成的《杞梁妻》一文后来收入他的名作《日知录》中。他指出,杞梁妻传说始见于《左传》《礼记》,内容是齐国将领杞梁攻打莒国时阵亡,杞梁妻痛而哭之。到汉代刘向《说苑》《列女传》,则演变为痛哭哀极,致莒国城墙倒塌。杞梁故事发生时,尚未修筑齐长城,故与长城无关。但后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影响极大,逐渐衍化为哭齐长城、秦长城。这一考证奠定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基础,至今研究者基本未超出顾炎武当年所论。

《山东考古录》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学者叶圭绶完成了《续山东考古录》。叶圭绶在书中有言:“余十七岁时,读顾征君炎武《山东考古录》,辄叹精核得未曾有。”

,